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雛雞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本病的特點是發病急、感染率高、病程短、死亡率偏高。7周齡前雛雞的免疫器官發育不健全,法氏囊受到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侵襲后,法氏囊腫脹,出血和萎縮,因而雞體產生免疫抗體的能力減退或消失,引起雛雞的免疫反應低下,出現免疫抑制現象,同時降低對疫病的抵抗力。此時若接種疫苗,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力,并且容易感染其他病毒病或細菌病。因此,IBD對養雞業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是巨大的。該病已成為危害養雞業的最主要傳染病。
1 發病情況
2014年9月10日,古浪縣小橋村王林從外地購進2 000羽雛雞,1日齡時注射了馬立克氏病疫苗,9日齡接種了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21日齡時雛雞有表現腹瀉,發病后技術員用青霉素和鏈霉素進行全群飲水,連用3 d后下痢癥狀有所緩解,但是雛雞出現了死亡現象,繼續用藥效果不明顯,同時發病數量逐日增加,有100羽發病,50羽死亡。經用以下藥物治療8 d再無雞發生死亡現象。2015年3月12日有從外地購進900多羽雛雞,第3天死亡129羽,3月15日來縣動物疫控中心就診。經縣動物疾控中心派工作人員到該養殖戶,經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尸體解剖和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雛雞法氏囊病。
2 癥狀
主要癥狀為腹瀉、顫抖、極度虛弱,其病理特征為法氏囊先腫大、出血、壞死,然后迅速萎縮,骨骼肌出血,腎有尿酸鹽沉積。幼雞感染后,可導致免疫抑制,可誘發多種疫病或使多種疫苗免疫失敗。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發病高峰期多集中在3~8月份,主要侵害3~6周齡的幼雞,15周齡以上雞較少發病,成年雞通常為隱性感染。臨床可見感染雛雞群早期部分自己啄肛或羽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畏寒,眼瞼緊閉,常堆在一起,羽毛凌亂,隨即腹瀉,部分排白色粘稠的稀便,病雛雞泄殖腔周圍的羽毛被糞便污染。
3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雛雞6羽可見尸體脫水嚴重,極度消瘦,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法氏囊水腫、出血,嚴重的在法氏囊內有干酪物,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條狀出血。腎臟有不同程度的腫脹,有的表現花斑腎。
4 實驗室檢驗
無菌采取病死雛雞法氏囊,經磨碎后加滅菌生理鹽水制成1∶10懸浮液,并與標準陽性血清做瓊脂擴散試驗,在37 ℃恒溫箱中24 h后觀察,被檢的抗原與標準陽性血清之間產生明顯的白色沉線,結果為陽性。
5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驗,即確診為雛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診斷時還應注意與傳染性支氣管炎(腎型)和新城疫的鑒別。
6 治療措施
(1) 封閉雞場,用宏基金氯福等消毒液進行緊急消毒,消滅傳染源。對將發病雞群進行隔離治療。
(2) 對發病雞群,每只雛雞注射法特安每千克體重0.5 mL~1 mL,每天肌注一次;同時配合法囊衛士連用5 d;對病雞同群的雞使用雙倍量的中等毒力的弱毒疫苗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3) 保證充足的飲水,同時在飲水中加入快樂維補及口服補液鹽,連續引用5 d,以提高雛雞群的免疫力,增強雛雞的抗病能力。
(4) 雞法氏囊病中藥治療手段是:使用黃芪、金錢草各50 g,石葦、車前草、虎杖、冬葵子各30 g,牛膝、陳皮、青皮、烏藥各25 g,混合加水適量,煎后取汁,供300羽雞1日分2~3次飲用,連用3劑,效果較好。或者黃芪300 g,黃連、生地、大青葉、白頭翁、白術各150 g,甘草80 g,混合加水適量,煎后取其汁,加入白糖50 g,調合均勻,供500羽雞1日飲用,每日1劑,連用1 d~3 d,再加磺胺嘧啶片20片研磨后混合一次飲服。x通過采取這些綜合治療措施后,第2天雛雞死亡就逐漸減少,5 d后死亡停止,10 d后電話回訪,雞群病情得到控制,整體恢復比較良好。
(5) 用慶大霉素或青霉素,以維生素C針劑稀釋,給雞肌肉注射或滴嘴內服,一日兩次,連用3 d~5 d。
7 體會
接種疫苗是預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接種疫苗是預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生產中常用中等毒力傳染性法氏囊病油乳滅活苗對10~16日齡雛雞進行免疫,另外,為防止因傳染性法氏囊病毒變異感染引起免疫失敗,有條件的養殖場(戶)可用當地分離的毒株制成滅活苗進行免疫接種,常收到良好的效果。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雞病傳入。若要從外地調入,要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種雞場引種,同時還要加強檢疫工作,對引進的雞需隔離觀察2周后無異常后,方可入圈混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