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10-0072-03
現代肉雞和種雞的生產已發展到空前的水平。為了使體重在短短的4周內增加15倍(或更多),他們沒有時間去糾正營養不足造成的影響。
在阿爾伯塔大學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利用1957年、1978年的未選擇品系和2005年的商業羅斯308品系,飼喂同時代的現代日糧,對遺傳選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研究結果包括,1957年與2005年相比,肉雞生長增加了400 %,飼料轉化率下降了50 %。
最重要的是,公雞胸肉產量增加了79 %,母雞增加了85 %。雞的遺傳性狀發生顯著改變,其可以被比作高水平的運動員。
營養物質的正確用量應該從一開始起就出現在它們的血液中,當然所有的一切從雞蛋開始。
1日齡雛雞100 %依賴于雞蛋的營養組成來發育它們所有的器官和功能,激活它們所有的必需基因和系統,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從一開始就獲得正確的生長。因此,回顧種雞營養的各個方面是很重要的,這將給雛雞提供最佳的開端。本文的目的是回顧種雞營養中會影響雛雞生產性能的一些主要因素。
1 非營養因素
與孵化和預孵化有關的一些因素可直接關系到雛雞的質量。
種蛋儲存短于7 d對孵化率的影響不大,但是更長的儲存時間則會導致出現更多劣質的雞苗,尤其是對高齡種雞所產的種蛋來說。
然而,Sahan等研究表明,與36周齡的種雞相比,52周齡種雞生產的雛雞更重(40.4對47.8),具有較高的去卵黃體重(36.7對43)。
另一方面,Sarabia(2010)研究發現,高齡種雞生產的雛雞在出生時往往具有較低的血糖值;53周齡和27周齡種雞后代的血糖值分別為143 mg/mL與225 mg/mL。較低的血糖值可能是由于高齡種雞的蛋殼較薄、孵化過程應激較小。
在孵化過程中,檢查出雛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需要493 h出殼的雛雞比需要480 h或更短時間出殼的雛雞生長更慢,部分解釋是這些晚出殼的雛雞甲狀腺(T3)激素水平較低。在同一篇文章中,分析表明不同的孵化系統對增重和存活率沒有特別的影響。
在孵化期間,作為雛雞質量的決定因素,蛋殼溫度和二氧化碳水平也是需要控制的重要因素。
2 蛋白質水平
Guelph大學進行了一項試驗,檢測了四種不同的蛋白質(CP)水平(16 %、14 %、12 %和10 %)與恒定的SAA(半胱氨酸+蛋氨酸)和賴氨酸水平對哈伯德(Hubbard)肉種雞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表1)。
第0天的體重有明顯差異,飼喂最低水平蛋白型日糧的種雞,其后代在出殼時具有較輕的體重。
大多數生產商把雛雞體重輕視為劣質性狀。然而,在該試驗中,雛雞觀察直至42日齡,未發現出殼時雛雞體重輕重會對42日齡的體重、胴體和胸肌重量有顯著的影響。然而,與飼喂高水平蛋白型日糧的種雞所產體重較大的雛雞相比,體重較小的雛雞具有更好的飼料轉化率。
另一項研究表明,種雞日糧中不同水平的賴氨酸和CP對其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種雞產蛋時的周齡。
增加48周齡和更大周齡母雞日糧中的賴氨酸水平對其后代的生產性能沒有影響,但是當日糧賴氨酸攝入量從每天的702 mg增至1 032 mg時,38周齡母雞生產的雛雞的生產參數(ADF和FCR)下降了。
對飼料供給量也進行了研究。Renema和Robinson對該主題進行了回顧,并總結出(即使從福利觀點出發)現代肉種雞不宜自由采食,它們在生產率、繁殖率和孵化率方面的性能會受到這種喂養方式的影響(與肥胖相關的問題)。
因此,必須對它們的飼喂量采取某種程度的限制。
Taherkhani等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利用限飼方式,每天飼喂2次的種母雞比自由采食或每天限飼至1次的母雞生產性能更好,但未發現對后代質量的影響。
在這個問題上,Triyuwanta等(1992)進行了一項試驗,不同組的肉種雞被分配到3個不同的日糧供給量組中,即自由采食、中間和嚴格限飼。
自由采食組的產蛋量較高,但限飼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較高。
對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自由采食組生產的1日齡雛雞更重,并且這種差異一直保持到40日齡,自由采食和嚴格限飼種雞(從生產的第45~61周開始,分別飼喂120 g/d、110 g/d和100 g/d),后代末重相差約40 g。
肉雞骨化也受到類似方式的影響。然而,母體大小比采食量更重要(小母雞飼養的重要性)。
與飼料相關的另一點是母體能量效率。2009年,Romero等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個體維持需求最高的母雞所產的雛雞生長更快,且38日齡后胸肌產量更高。
3 礦物質
為了提高后代質量,已將鋅、錳和硒等礦物質添加到種雞的日糧中。
Hudson等檢測了鋅源以及在籠養肉種母雞日糧中的濃度對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表2)。
他們的結論是,給種雞添加鋅(不論其來源)對后代生長和飼料效率方面的生產性能沒有額外優勢。
然而,在雛雞日糧中添加有機鋅可提高生產性能。在同一實驗室進行的第二項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不過,在這項研究中,用硫酸鋅替代有機鋅飼喂母雞時,雛雞的體液免疫力更好。
在另一項試驗中,Virden等研究了種母雞日糧中不同的鋅源和錳源對雛雞生產性能的影響。他們發現,使用有機鋅和有機錳替代無機源,不影響后代的BW和FCR。然而,利用有機源后雛雞的存活率從97.9 %上升到100 %。
Pappas等研究了母雞日糧中不同硒源的作用,以及對后代生產性能的影響。
他們發現,添加硒,如有機硒化合物,無法提高雛雞體重、增重、飼料轉化率以及7日齡和14日齡死亡率等的生產性能。然而,后代肝臟和大腦中的硒濃度顯著較高。
4 維生素
給肉種雞飼喂添加不同水平維生素E(25、50、75和100 )的飼料,在32和52周齡時,不同處理之間的生產性能沒有差異,同時蛋黃中的α-生育酚呈線性增加。
一個有趣的實驗評估了給種雞添加高水平或低水平維生素、以及給雛雞添加高水平或低水平維生素對普通后代和免疫刺激后代生產性能的聯合作用。
維生素的添加水平對普通雞的ADG和FCR沒有影響。
然而,飼喂高水平維生素的高維生素組母雞的后代,能夠更好地應對感染MAS雛雞腸勻漿的挑戰。
實際上,他們能夠保持其ADG處在正常水平的 90 %左右,而低維生素狀態的雛雞下降了20 %。因此,似乎在理想的環境中,母雞日糧的高水平維生素對其后代的生產性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當有免疫刺激時差異將是顯而易見的。
在另一項試驗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Parkinson和Cransberg報道,在種母雞日糧中使用25-OH-D3將使14日齡的體重提高12 %。
最近,阿爾伯塔大學的Saunders-Blades and Korver發現,在種雞日糧中添加25-OH-D3作為維生素D的來源,與飼喂常規維生素D3母雞的后代相比,可以提高41日齡的體重(圖1)。
5 MaxiChick
研究證明,HyD和Carophyll red的專利組合可以順利地提高后代的生產性能。Araujo發現,飼喂MaxiChick的母雞所產的Cobb 500后代,42日齡時BW和FCR顯著更高(圖2)。
此外,他們還發現,飼喂MaxiChick的種雞所產后代有較高的胸肌率(圖3)。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表明,使用MaxiChick對種雞的生產性能也有好處,每羽母雞可多生產3羽雛雞。
6 結論
種雞良好的營養會顯著影響其后代的生產性能,而不僅僅是種雞群的繁殖性能。
原題名:The impact of breeder nutrition on chick performance (英文)
原作者:Fernando Cisneros(瑞士DSM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