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胚內免疫接種有助于家禽快速建立對疾病的免疫力,并能節省接種的人力成本。接種后胚胎孵化率和家禽出雛后對疾病的抵抗力是衡量胚內免疫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是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胚內接種;接種部位;免疫;孵化率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08-0060-03
胚內免疫現已普遍應用于美國大多數孵化場,并且已經快速推廣到拉丁美洲與亞洲。毫無意外的是,越來越多的胚內免疫設備已經進入市場。
乍一看,胚內免疫設備好像很復雜——它們確實整合了大量非常先進的生物工程設計特點,使它們難以比較。
然而,當需要選出最適宜的設備時,其中一個簡單卻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持續不斷地將疫苗接種到蛋內的正確部位。其重要性超出其它所有功能,這項功能決定了胚內免疫的成敗。
1 打破神秘面紗
去年年末,我參加了在薩爾瓦多舉辦的第23屆拉丁美洲養禽協會代表大會,與會者對胚內免疫的關注程度使我印象深刻。然而,讓我擔憂的是,部分人好像認為胚內接種疫苗的部位并不重要,只要疫苗進入蛋內就可以了。過去幾年的研究表明,在胚內免疫操作中,將疫苗注射到雞胚的適當部位,是有效免疫所必須的。
在美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現場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胚內免疫設備,結果兩種設備的孵化率差異顯著(P≤0.05)。
研究同時包括全孵化與配對測試。在全孵化的比較中,在一個商品化的孵化場里,交替使用兩種設備進行胚內免疫。每種設備每天大約注射230 000枚孵育19 d 1 h的雞胚;在9周的試驗期內,總共有約700萬枚雞胚進行胚內接種。
對于研究的配對測試部分,在雞胚從孵化機轉移至出雛機的過程中,隨機接受兩種設備中的一種進行胚內接種;共有超過29 000枚孵化18 d和19 d的雞胚進行了胚內接種。
全孵育比較結果顯示,與帶有單針頭的B設備相比,帶有雙針頭的A設備孵化率更高(表1)。
配對檢驗結果表明,在18日齡接種時,設備A有著顯著的優勢(P≤0.05),但在19胚齡接種時,兩種設備差異不顯著(表2)。
2 經濟效益
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這些實驗結果, 1 %的孵化率差異相當于該研究運用時每周約 5 000美元的價值差距。兩種設備間的差異每年將導致260 000美元的效益差距。
上述研究表明,兩種胚內免疫設備的孵化率差異顯著。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差異呢?
自第一臺商品化胚內免疫設備問世以來,迄今已過去20多年。眾所周知,接種時間與接種部位是馬立克疫苗成功免疫的關鍵因素。
研究顯示,胚內接種需要在孵育17 d 12 h與19 d 4 h之間進行。這時,孵化中的雞胚的頭部位于右翅之下,并且卵黃囊的莖部進入雞胚腹部。疫苗必須接種到羊膜腔或雞胚本身,進行肌內注射(IM)或皮下注射(SC)以達到最佳效果。
為滿足這種要求,第一臺設備專門設計成能周而復始地將疫苗注射到正確的部位。因此,上述研究中的兩種設備的孵化率差異可能與疫苗注射的一致性相關;可能偶爾出現的不準確注射損傷了雞胚進而影響到孵化率。
3 接種準確性研究
研究人員在美國兩個商品化肉雞孵化場進行另一項研究,以找出前面研究所使用的胚內免疫設備在疫苗接種的準確性方面是否確實存在偏差。
將一種標準的馬立克疫苗與蛋白染料混合,以便檢測在蛋內的接種部位。將疫苗接種到羊膜腔,或通過肌內或靜脈注射接種到雞胚被視為正確的免疫操作;將疫苗接種到氣囊、尿膜囊、雞胚腹部、顱骨以及胸腔等等,均被視為不正確的接種操作。每種設備處理超過1 000羽正常的雞胚,分別在Chick Master孵化場與Jamesway Super孵化場進行孵化。
研究結果表明,兩種設備接種準確度有著較大差異:A設備在一個孵化場里接種準確度接近95 %,在另一個孵化場里接種準確度超過 91 %。而設備B,接種準確度分別只有61.16 %與71.98 %(表3)。
這清楚的表明,兩種設備在疫苗注射的準確性方面差異明顯。這也可能解釋了兩種設備孵化率的差異,因為其中的一種可能損傷了更多的雞胚因而降低了更多雞胚的生存能力。
設備A利用壓縮空氣使一種管狀基質擴張后牢牢抓住浮動的針頭。這可以幫助注射器定位于每個雞蛋的頂部,不管雞蛋的大小、形狀以及方位如何。對于孵化場而言,孵化率自然是一個重要參數,任何胚內免疫設備均應維持盡可能高的孵化率。
然而,使用胚內免疫接種疫苗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幫助雞抵抗疾病的威脅從而提高出雛后雞的生產性能。
4 疾病保護研究
在美國進行的第三個相關研究是使用與上面研究中相同的兩種接種設備比較孵化率以及對馬立克氏病的保護效果。
對18日齡肉雞雞胚進行免疫接種,一種普遍用于肉雞養殖業以幫助雞抵抗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火雞皰疹病毒疫苗(Herpesvirus of Tukey,HVT)以及一種利用相同HVT作為載體的插入了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蛋白的重組活載體疫苗(rHVT-IBD)。
無論是使用帶有雙針頭的設備A還是單針頭的設備B,雞在5日齡時用MDV高毒力株RBIB株攻毒并在14日齡、21日齡以及49日齡時稱重。
在50日齡時或在雞死亡前進行剖檢,檢查馬立克病病變。
結果顯示兩種設備造成的孵化率與體重都有差異,帶有雙針頭的設備結果更好。
馬立克氏病發病率也有明顯的差異,帶有雙針頭的設備再次獲得更好的結果(圖1)。
5 接種位置不當的后果
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胚內免疫設備的差異對孵化率以及出雛后雞的生產性能都將造成不同的后果。將疫苗接種到雞胚的不正確位置有兩個潛在的不利后果。
首先,針頭造成的損傷可能導致一些胚胎死亡從而使孵化率下降,例如損傷了雞胚的頭蓋骨。
其次,對于疾病的威脅沒有獲得最佳的保護力。由于疫苗接種到不正確的部位,雞未被激發出良好的免疫反應,從而仍然對野毒易感,并成為雞群中的排毒者。如果這樣的雞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程度,即便免疫接種良好的雞也會被大量的病毒突破而患病。
在商品化雞場進行的試驗,都已經出現了這兩種后果,并且這兩種后果均顯著影響了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
因此,選用盡可能可一致地將疫苗接種到正確部位的胚內免疫設備,將不合格免疫的雞控制到一個最低的數量以下是必須的(圖2)。
不同設備將疫苗接種到最合適部位的能力各不相同,取決于整合到其中的生物工程設計的不同而不同。
孵化場的管理人員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胚內免疫設備性能都是相同的,在做出購買任何設備的決定之前,需要事先進行充分的咨詢。
原題名:Location,location,location—the key to successful in ova vaccination (英文)
原作者:Tarsicio Villalobos(碩騰國際家禽公司技術服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