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08-0081-02
安全生產標準化,是指通過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控重大危險源,建立預防機制,規范生產行為,使各生產環節符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要求,人、機、物、環境處于良好的生產狀態,并持續改進,不斷加強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化建設(圖1)。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和法制化,強化風險管理和過程控制,注重績效管理和持續改進,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規律,代表了現代安全管理的發展方向,是先進安全管理思想與我國傳統安全管理方法、企業具體實際的有機結合,有效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從而推動我國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
安全生產標準化在我國已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上世紀80年代,冶金、機械、煤礦等領域率先開展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活動,先后推行了設備設施標準化、作業現場標準化和行為標準化。隨著人們對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識的提高,特別是在上世紀末,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引入我國,風險管理的方法逐漸被部分企業所接受,從此使安全生產標準化發展為設備設施維護標準化、作業現場標準化、行為動作標準化、安全生產管理活動的標準化等方面。
2001年,中國標準研究中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中國國家進出口企業認證機構委員會參考OHSAS 18001、OHSAS 18002,共同制定GB/T 28001-2001、GB/T 28002國家標準。2001年12月,國家經貿委發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實施指南》,同時《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試行標準》作廢。2004年初,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簡稱《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在全國所有工礦、商貿、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企業普遍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活動。
1 安全標準化的范圍
1.1 安全管理標準化
指通過制定科學的管理標準來規范人的思想行為,確定組織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的每一環節,都必須按一定的方法和標準來運行,實現管理的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的內容主要有:①管理制度的標準化;②組織建設的標準化;③安全教育的標準化;④安全檢查的標準化;⑤事故處理的標準化;⑥科學管理的標準化;⑦應急救援的標準化。
1.2 作業現場標準化
指通過現場標準化的實施,來實現人-機-環境的合理匹配,使安全生產管理達到最佳狀態。
1.3 操作標準化
一是指人的安全操作規程,保證人在生產操作中不受傷害;二是作業姿勢作業方法,要符合人的身體健康;三是在作業環境中存在各種有毒有害因素時,作業者必須穿戴的防護用具用品以及處置辦法。操作標準是根據安全規范要求和經驗形成的,這就要求操作者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考試合格,才能擔任該崗位的工作,并熟知工作現場、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應急處理措施和自我保護應急能力也應具備相當的水平。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應滿足特種作業的安全要求。
1.4 過程控制標準化
其中包括預防控制、更正性控制、行為過程控制以及事故控制。
2 安全標準化的運行模式
按照戴明模式,一個公司的活動可分為四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即PDCA循環。
⑴ 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全天候;
⑵ 人、機、環境、管理;
⑶ 體現安全與生產、安全與健康、安全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統一性;
⑷ 體現“風險管理、過程控制、持續改進”的思想。
3 企業實行安全標準化工作
企業實行安全標準化工作應進行六個階段:初始狀態評審、策劃、安全標準化運行、自評、改進與提高。
3.1 初始評審階段
依據法律法規及本規范要求,對企業安全管理現狀進行初始評估,了解企業安全管理現狀、業務流程、組織機構等基本管理信息,發現差距。
3.2 策劃階段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本規范的要求,針對初始評審的結果,確定建立安全標準化方案,包括資源配置、進度、分工等;進行風險分析;識別和獲取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完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程、臺帳、檔案、記錄等;確定企業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
3.3 培訓階段
對全體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標準化相關內容培訓。
3.4 實施階段
根據策劃結果,落實安全標準化的各項要求。
3.5 自評階段
應對安全標準化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提出完善措施。
3.6 改進與提高階段
根據自評的結果,改進安全標準化管理,不斷提高安全標準化實施水平和安全績效。
安全生產標準化包含安全目標、組織機構和職責、安全生產投入、法律法規與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訓、生產設備設施、作業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險監控、職業健康、應急救援、事故報告、調查和處理、績效評定和持續改進13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