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輩兒時,新娘子不坐花轎子就算不得初次婚嫁,眼下呢?沒有花車,是決不肯將自己的身子搬到婆家的,我就趕上過一個好友結(jié)婚,娘家和婆家僅僅相距一百來米,可婆家人在娘家人的強烈要求下,硬是租來了三輛大奔、七部奧迪。壯觀的車隊不緊不慢地繞著京城轉(zhuǎn)了三小時,末了,大奔進不了人了,異味難當,因為新娘子把早飯全吐在車里了。要說大姑娘坐花轎是從哪朝哪代開始的?又是怎么講究起來的?先得把花轎的根刨清楚。
政治聯(lián)姻逼出的“花轎”故事
古時候,有錢人家的小姐出門乘坐的是馬拉的車,后來,大約是到了唐代,皇家和最高級別的大臣有了一種特殊的代步工具——“檐子”,這種代步工具是對馬車的改裝,去掉了雙輪,車廂被改成了僅可坐進一人,廂體的前后被加上了抬杠,由前后等數(shù)的下人拎著抬杠將廂體抬起。
到了宋代,檐子不再高貴,不再是皇家和高官的特權(quán)了,有點錢的人也可以打制個檐子顧人抬著招搖過市。不過,以轎子抬新娘是到宋中期以后的事,在北宋的都城汴京就曾出現(xiàn)了專門接新娘子的抬“花檐子”的行當。
宋朝被草原騎兵轟到江南以后,“花檐子”被改稱作了“花轎”,以“轎”代“檐”在于轎與橋諧音,意在為男女結(jié)親搭橋。以花轎迎娶新娘成了江南的時尚,這是因為江南少馬,馬拉的車也很少,不夠吉日里迎親之用,不過,以花轎替代馬車迎娶新娘并不是南宋時的發(fā)明,花轎替代馬車還有著政治原因呢。
唐朝的時候,在北方有七個跟皇帝沾親的大豪族,這些豪族的兒女婚事都是在小圈子里邊進行的。為了能攀上權(quán)貴,當朝宰相李義府想在七大豪族中討個兒媳婦,結(jié)果呢?老宰相連碰了七鼻子灰。
老宰相憤憤不平,暗自揣摩:連我這么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都不放在眼里,你們也太猖狂了。越想老宰相的心里就越不平衡,奮筆疾書給皇帝寫了個奏章。在奏章里老宰相并沒有列陳七大豪族駁面子的事,而是歷陳了這七個大戶人家的聯(lián)姻勢必造成地方豪強勢力的惡性膨脹,到頭來就會損害到國家利益。老宰相認定,豪族聯(lián)姻不取締,將成為國之大患。看過了老宰相的奏章,皇帝也覺得放任七大豪族聯(lián)姻的確不妥,于是下旨,七大豪族今后再也不準相互通婚。
明著婚嫁不行了,七大豪族索性將以往以馬車送新娘改作了以花轎晚上偷偷的迎娶,新娘子坐花轎就是這么來的。
一女不二夫搞出的花轎資格
到了宋代,花轎得到了百姓的認可,用花轎送新娘成了民間習俗,但是有些情況是沒資格乘坐花轎的,比如,寡婦再嫁、納妾收房,說白了,只有初婚原配才有資格享受坐花轎的榮譽。
新娘子為什么要坐花轎?另一種說法是,宋代的理學大家程頤看不上女人再嫁,主張女人應該從一而終,為了顯示自己有別于社會上通行的以馬車嫁女、女兒如果不滿意可以隨時回娘家的風俗,程頤嫁女不用馬車,而用花轎,意在一去不復返,從此以后,一女不二嫁被社會認可了,成了宋朝以后的天經(jīng)地義了。
關(guān)于新娘子坐花轎,還有一種說法,宋高宗被金兵追趕到寧波的時候,被一個村姑給救了。后來,高宗在臨安登基,特意下旨尋找救命恩人。結(jié)果呢?沒能找到,為了感激村姑,高宗下旨,凡寧波女子出嫁都可以坐四抬的花轎,而四抬花轎是皇后乘坐的八抬金鑾轎的一半,能與皇后出行的禮儀掛上鉤,簡直就是莫大的榮譽。皇帝的恩準造就了民間的風俗,再后來,許多地方的老百姓紛紛效仿起了寧波嫁女的做法,就這樣,乘坐四人抬的花轎成了新娘子出嫁萬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了。新娘子坐花轎發(fā)展到今天變做了花車。花車來的數(shù)量也是很有些講究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得湊夠十輛,圖的是十全十美!
(撰文、供圖/黃大路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