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綏芬河口岸出境,一條孤寂的道路從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灌木林覆蓋的原野上穿越,向東延伸到200多公里外的日本海。在峻峭的海岸,一座高樓林立的海港山城在迷霧里隱隱若現,這就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首府,太平洋艦隊的總部基地,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中國人所熟悉的海參崴。
“正當梨花開滿了天涯,河上飄起柔曼輕紗,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春光。”中國人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前蘇聯歌曲《喀秋莎》,就是為了紀念“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而創作,它是在前蘇聯的遠東地區率先被傳唱的。諾門罕是位于內蒙呼倫貝爾盟與外蒙之間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舊譯“諾門坎”。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偽滿洲國軍與蘇、蒙軍幾十萬人,在這塊不毛之地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爭。戰役以日本關東軍損失5萬人的慘敗而告終,日本陸軍省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多年以前這里生產海參,“崴”是洼地的意思,所以中國人稱它為海參崴。它位于綏芬河口海灣東岸,渤海的率賓府地。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元稱永明城,清屬吉林琿春將軍管轄,本是中國固有領土。1860年俄羅斯強迫清政府簽定《中俄北京條約》,致使包括海參崴在內烏蘇里江以東的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了俄羅斯。1862年,俄羅斯政府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翻譯成漢語就是控制東方。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和名城之一。它位于佐洛托伊角灣,東、南、西三面瀕臨日本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于1860年7月建市。該市總人口70多萬人,總面積56,154平方公里。
也許是因為距離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超過8000公里的緣故,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不是很像歐洲的城市。因為1860年以后才建城,全城沒有幾座古老教堂,除了中央大街外,超過百年的建筑也不是很多。更多的街道,居民區都是現代化的樓房,和中國的城市建筑差別不大。“我們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一座亞洲的城市!”列娜說;“我們乘飛機去莫斯科要飛行8個半小時,坐火車去要花7天7夜!”。
列娜今年39歲,父親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軍官,母親是一位中學教師。列娜在本地上大學,中文專業畢業,曾經去過中國的哈爾濱、北京、天津,甚至是海南。“海南島的三亞很美,就是太熱了!我們符拉迪沃斯托克夏天最高也就是28度。”
三面環海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居民大多來自前蘇聯的烏克蘭,80%的人從事海洋漁業和食品加工業。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官兵也大多是本地人。俄羅斯的法律規定所有男子在18歲成年時都必須服兵役1-2年,女孩子則有權選擇是否加入軍隊。但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很注重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必須參加青少年軍校,為烈士紀念碑和長明火炬站崗,聽二戰英雄戰士講話等。甚至很多年輕夫婦的婚紗照幾乎都選擇在每個大城市都有的蘇聯紅軍英雄紀念碑廣場拍攝。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亞洲風格還體現在全城街道上奔跑的轎車上。因為交通運輸的近距離,這里的幾十萬輛車幾乎都是日本的二手車。這些車很便宜,一般都是20萬(人民幣2.5萬)盧布左右一輛。汽油也很便宜,類似中國的95號汽油,價格在每升4元人民幣左右。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普通上班族工資一般在每月3-4萬盧布,相當于人民幣3000?4000元大致水平。但是這里的房價卻不低,城區標準房價據說在每平方尺2000?3000美金,折算等于每平米4?5萬多人民幣!
俄羅斯遠東地區向來并不愿意接納外國移民。符拉迪沃斯托克大概有300多中國人永久定居,并且都取得了俄羅斯國籍。外表儒雅的薛薈霖就是其中之一。
老薛今年52歲,老家在綏芬河。198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南京大學的俄語專業,畢業后又進入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了法學碩士。1992年,他第一次來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我是從山溝里來的,一見到遼闊的海洋,我就陶醉了!”老薛回憶說:“我是早起干過邊貿搗包活兒的人。那時候只要你愿意出力,一晚上就能掙到1萬元人民幣!”
雖然有錢,卻覺得活得沒有多大意義。知識分子的孤傲情結使得他最終走上了經營藝術品的道路。老薛很快認識一位俄羅斯姑娘,剛剛結婚幾個月就因為對方母親的原因離婚。新娘沒來得及穿的婚紗被常來家里玩的朋友的女兒,一位16歲小女孩子經常試穿著玩兒。老薛后來回到綏芬河工作,漸漸將此事淡忘。兩年后,老薛再次來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工作。巧合的事發生了,就在他穿過市中心廣場的時候,迎面撞上了已經18歲的女孩子!
兩人一下子碰出了愛情的火花。這對年齡相差14歲的人很快就同居了,后來又結了婚。現在,兩人已經有了兩個美麗的女兒,一個18歲,高中畢業準備去中國留學:另一個16歲,還在讀中學。文化差異引發日常生活的困難。碩士畢業的老薛和高中畢業的俄羅斯妻子經常出現溝通難題。中國人把孩子當作家里最重要的事。可是當孩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妻子竟然不當回事,連醫院都懶得去。每天早晨妻子都不管,女兒們起床得自己做飯吃,自己去上學。老薛當時很不理解:“不過,現在來看也許是對的。孩子們都非常獨立,一點兒也不依賴父母。”
對待老人,也許是成長在并不幸福的單親家庭的緣故,妻子對于老薛的父母開初也有些冷淡,并不是父母眼里的孝順兒媳。“沒辦法,我只能一點一點來改變她。我自己經常把父母接到這里來休假,每天我孝敬父母的行為都在教育妻子和女兒們。”老薛說:“曾經有幾年很痛苦,有時候都想離婚了。一回家看見兩個漂亮女兒的笑顏,又把啥都忘了。現在我們已經磨合得非常好了,很理想的夫妻狀態。”
2014年開始的西方制裁給俄羅斯人民帶來不小的生活困難。盧布大幅貶值,物價上漲,讓幾乎所有的俄羅斯家庭陷入“捉襟見肘”的困窘。出國旅游的人少了,買車的人也少了。不過老薛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俄羅斯已經出臺一些政策,鼓勵中俄的經貿交流,推出了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中國又面臨產能過剩和投資富余的問題。于是中俄雙方都有需求來加強各方面合作。我還是很看好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未來!”
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有20多個島嶼,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俄羅斯島,有99平方公里。一條2400多米的俄羅斯跨海大橋把城區和島嶼緊密相連。2012年的亞太經貿合作組織的APEC峰會就在這里舉行的,這是俄羅斯首次承辦APEC會議。對于東道主俄羅斯來說,借此次會議推介遠東濱海地區投資機會是首要任務。而對于其他參會的各國元首來說,四大議題是他們談論的主要內容,分別是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糧食安全、建立可靠供應鏈、推動創新增長合作。那一屆峰會,美國總統奧巴馬沒有來出席。
如今的俄羅斯島從1992年第一次開放后,已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軍事基地。由7所院校合并成立的“遠東聯邦大學”事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高校,有3萬多名學生。俄羅斯政府很聰明,把投資APEC的建設項目一下子轉化為對遠東地區教育的投入!
在風光旖旎的海濱,眾多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很多不同膚色,不同打扮的年輕人在校園里穿梭。俄羅斯實行11年義務教育,上大學是要繳納學費的,一年差不多人民幣1萬元。教授的收入大約是每個月相當于人民幣6000元。
29歲的俄羅斯帥小伙子阿列克謝就是俄羅斯島當初火熱的建筑工地的一名管理人員。APEC項目結束后,他開始自己創業。
阿列克謝的父親是一位潛艇部隊的軍官,曾經穿越過北冰洋。他在堪察加半島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后來結婚遷居到了小城霍加納,1991年全家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阿列克謝當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國立涅維爾思科伊海事大學學習經濟專業時,在校園里和同級的管理專業的女同學阿娜絲塔夏一見鐘情,兩人畢業后結了婚。
阿列克謝是個喜歡戶外運動的人,從25歲開始學習射擊,考下了《持槍證》。俄羅斯的法律規定16歲以上的公民有權持槍。申請《持槍證》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包括醫院對四肢、精神系統的檢查和評估,學校的射擊培訓。有《持槍證》才有資格去商店購買槍支。每一支槍購買后都要單獨辦理《槍證》。綠色的《持槍證》在全俄羅斯有效。但是阿列克謝辦理了2個每年需繳費500盧布(大致相當于60元人民幣)的地方性的《狩獵證》,憑這兩個小紅本打獵可以享受很優惠的價格。2015年初阿列克謝去邊境地區打獵的戰果是:2只野鵝和6只野鴨,支付費用才900盧布(約100元人民幣)。
阿列克謝和阿娜絲塔夏已經有一個3歲的可愛女兒,一家三口和岳母一起住在一個高檔社區。他們喜歡旅行,去過中國、日本、美國等許多國家。阿娜絲塔夏已經從國營企業跳槽到了一家外企,就是即將開業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第一家賭場。
談到父輩生活的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阿列克謝和阿娜絲塔夏都認為前蘇聯時代的計劃經濟也有好的一面。人們可以安穩地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心無旁騖。現在的市場經濟時代,人們得到更多自由。同時,內心的不安定,社會生活的不確定,使得人們每天都焦慮如何掙錢。阿列克謝說:“其實我特別喜歡物理學。如果在前蘇聯時代,我就可以專心致志的研究物理。可是現在,如果我去研究物理,我得琢磨如何才能不讓老婆孩子餓肚子!”
“我們去過很多地方,但是最喜歡的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阿列克謝說:“這里有出產大量天然海鮮的大海,有著純原始風味的山野,我隨時可以和朋友一起駕駛小船出海撈海參,或者一起去荒野狩獵,親近大自然!”
中國的戶外人群也把目光瞄上了這里。擁有200多家地方戶外俱樂部,會員超過100萬人的中國戶外探險聯盟的創始人,中國著名動物學家張樹義教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分站”掛牌儀式舉行的時候,和俄羅斯方面初步商討了共同舉辦首屆“中俄友誼帳篷節”項目事宜。
符拉迪沃斯托克2014年接待游客200萬,其中42萬外國客人。2017年,政府希望吸引500萬游客,其中外國客人210萬。2025年的目標十分驚人,要達到1000萬游客,其中外國人670萬人!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旅游廳副廳長符拉基米爾·徐約爾說:“聽起來增長率太高。不過,這是因為我們和國際上許多地區相比基數太小的原因。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離中國、韓國和日本如此之近。我們正在計劃提高酒店業的接待能力,同時下大力氣實現娛樂業的大踏步發展。”
2015年5月9日,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空中飛過數架體型龐大的戰略轟炸機和靈巧快速的戰斗機。市中心廣場上,伴隨著二戰時期激昂的愛國歌曲,數千名俄羅斯軍人、火箭炮、導彈和坦克群,緩緩駛過街頭,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大閱兵帷幕在這座山城拉開。
符拉迪沃斯托克作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前蘇聯對日作戰的后方基地,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大閱兵是很隆重的。
從早晨起,符拉迪沃斯托克幾乎是全城空巷,所有的轎車、公共汽車全部停駛。男女老少都步行從四面八方涌向中心廣場。
俄羅斯民族有著很好的歷史傳統,他們每年在全國的代表性大城市都要舉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閱兵儀式。據俄羅斯人索科洛夫所著的《勝利的代價》一書的統計,蘇聯在對德戰爭中武裝力量的損失人數應在2640萬左右。如果加上平民,死亡總人數為4344.8萬。據統計,蘇德戰爭的傷亡比例,每犧牲10位蘇軍戰士才能消滅1名德國法西斯士兵。前蘇聯反法西斯戰爭贏得勝利的代價是很沉重的!
蘇德戰場勝利后,蘇軍在1945年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一個月時間共斃傷日軍8萬余人,俘獲(含投降的日軍)59.4萬人,蘇軍付出了3.2萬人傷亡的沉重代價。
俄羅斯人很注重歷史,每年的閱兵式就是一次大型的愛國主義宣傳活動。他們和中國往往只注重官方的單方面宣傳不同,俄羅斯人更強調閱兵式結束后進行的全城大游行,市民的參與性非常高。
作為一個70萬人口的城市的大規模群眾集會,并沒有全城戒嚴,甚至除去閱兵式的廣場道路外,其他街道警察也不多見。安保檢查也很簡單,連機場安檢常見的“安檢門”都不用。從中心廣場的檢閱臺到中央大街兩方向的大約5公里街道兩邊全部站滿了前來觀看閱兵式和游行的市民,扶老攜幼的都來了。俄羅斯人的教育程度高,社會公共道德素質不低。估計得有20萬人以上在現場觀看閱兵式,但是維護秩序的警察和軍人只出現在中央大街的閱兵路線上,其他相鄰街道都沒有警察的影子。大家在擁擠的人群中安靜的,有秩序地流動。馬路兩邊至少都是里外好幾層的人,但是后面的人絕對不會去搶前面的位置,沒有推嚷和吵架。一些夫婦和前面靠近馬路的人商量,把小孩子讓進去趴著欄桿看,自己卻默默地站在別人的后面。
分列式閱兵儀式開始,陸軍、海軍的部隊方陣、軍官方陣、軍校的學生方陣,甚至還有專門穿著二戰時蘇軍軍服和槍械的方陣,導彈部隊的發射車,輪式裝甲車依次通過。為了保護街道路面,坦克車是在運輸車上展示的。武裝直升機、戰略轟炸機從空中掠過。太平洋艦隊則是把軍艦停在金角灣大橋下,幾艘訓練艦甚至專門停靠到碼頭,市民可以免費登艦參觀。整個閱兵式的過程中播放最多次數的旋律是前蘇聯最有名的衛國戰爭歌曲之一《神圣的戰爭》:
讓最高尚的憤怒像波浪滾滾翻騰,
進行人民的戰爭,
神圣的戰爭
……
最感人的是,最后一個老軍人隊伍通過后,街道上的主角一下子變成了男女老少的市民。他們表情莊嚴,每個人都默默的舉著木牌,木牌上的照片就是他們的家人。那些犧牲在衛國戰爭年代的人們,他們的后代永遠不會遺忘。每年一次的大閱兵,就是國家和人民悼念這些親人的神圣時刻。那些牌子上的照片都是老照片,有的因為年代久遠或者保存的緣故,人影子都很模糊。但是大部分還都很清晰。有很多都是年輕帥氣的小伙子,或者穿裙子的花季姑娘。也有身背行囊的堅毅的戰士面孔,也有挎槍微笑的軍官,他們寶貴的生命之花早已凋謝在戰火中。舉牌子的有老人,也有青年夫妻,也有跟隨父母的孩子,大家一起在大街上步行,神情肅穆。空氣中傳來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二戰時的前蘇聯愛國歌曲,街道兩旁的市民不時發出排山倒海般的“烏拉”聲!街道兩旁的人群和馬路上緩緩走過的游行人群目光交錯,那一刻,幾乎所有人的臉龐都包含淚水!幾乎整條中央大街都是舉牌子的人們,源源不斷,絡繹不絕好幾公里!此時即可感受到即便是一個70萬人口的城市,也有如此眾多的家庭有親人犧牲在戰爭中,打敗法西斯付出多么大的代價!同時,俄羅斯人剛勇堅毅,不忘歷史,尊重英雄,推崇愛國主義的歷史傳統讓人印象深刻。
入夜,金角灣大橋下面,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幾艘水面戰艦和潛艇一字形排開。天色漸暗,大橋的燈光照亮,軍艦的彩燈也在暗夜中勾勒出輪廓來。海岸上符拉迪沃斯托克城的燈火也印染得海面蕩起金色的波光。晚上十點,三處不同地點燃放起絢麗的煙花,隨著禮花彈爆炸得轟鳴聲,夜空中綻放出朵朵艷麗的花來。觀賞煙花的人們歡快的跳躍起來,“烏拉”聲此起彼伏。
很多來自中國的游客也在觀看大閱兵的過程中接受了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他們紛紛圍著蘇聯紅軍戰士打扮的俄羅斯姑娘拍照。一些俄羅斯家庭也帶著孩子和中國游客合影。當年,中蘇兩國攜手打敗了日本法西斯。今天的和平年代里大家又在一起互通有無,加強經貿合作,一起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作為俄羅斯的歐亞大鐵路的遠東終點站,符拉迪沃斯托克從來就是東亞的核心地帶之一。這座俄羅斯城市不斷的走在“亞洲化”的路上。經濟發展,民生幸福,成為俄羅斯和中國、日本、韓國的交流窗口和對外開放的門戶。俄羅斯希望可以在這里,一個遠東港口城市,打造和維護一個穩定的和世界交流的門戶!俄羅斯人希望這扇窗戶永遠不會被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