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破侖一生征戰,鐵蹄踏遍歐洲大陸,鮮有失敗。
而遠征俄國和滑鐵盧的失敗卻是致命性的。
他被譽為“戰爭之神”,因戰爭走上歷史舞臺,
也因戰爭黯然離去。
法蘭西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大,拿破侖的威望也與日俱增。這個來自科西嘉的低級軍官已經成了偉大的征服者,成了當仁不讓的政治與軍事霸主,成了拿破侖大帝。此時的拿破侖目空一切,炎威逼人,在他看來,天下已經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了。
隨著帝國的強大和地位的鞏固,拿破侖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帝王思想,且逐漸屈服于正統主義原則。為了王朝后繼有人,拿破侖休掉了沒有為他誕下子嗣、而且已無生育能力的皇后約瑟芬。在物色新皇后時,拿破侖的目光僅盯住歐洲幾家最正統的古老王朝。最后終于如愿娶到了年方十八的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斯。瑪麗·路易斯公主家族所屬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是羅馬帝國的嫡系,歐洲大陸上的一等世家,這無疑極大程度上滿足了拿破侖的虛榮心。不過,法國民眾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位瑪麗·路易斯公主恰恰是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侄女。在不少法國人心目中,路易十六王后不啻是一顆災星,他們擔心,再一次和奧地利公主的聯姻還會給法國帶來災難。
無庸置疑,此時的法蘭西帝國是強盛的,但這種依靠戰爭維持的強盛必然是不穩固的,一旦戰爭失利,必將加速帝國的衰落乃至傾覆。
說道拿破侖帝國的由盛而衰,不得不說到他的大陸封鎖政策。拿破侖的鐵蹄在歐陸所向披靡,但是面對海峽對岸的英國卻一直束手無策。因為在海上,法國完全不是英國的對手。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各國與英國有通商往來,企圖使英國在經濟封鎖中屈膝投降。但結果并非拿破侖所想,在封鎖初期英國雖然遭受打擊,但是很快恢復了元氣,經濟力量在封鎖期間還有所加強。相反,由于原材料不足和市場縮小,卻使法國原本就薄弱的工業生產雪上加霜,甚至出現經濟危機。同時,不少大陸國家也因封鎖導致經濟損失慘重,對封鎖極為不滿,但是面對強大的法蘭西帝國,也只能忍氣吞聲。此時的歐洲,除海峽對岸的英國外,能夠有實力和膽量與法國抗衡的似乎也只有沙俄,法俄之間矛盾的激化便首先由大陸封鎖政策引起。
1812年4月,亞歷山大一世撕毀合約,宣布全面開放俄國港口。大量英國貨物涌入俄國,再分散到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這使得大陸封鎖體系幾乎癱瘓。合約的撕毀加上法俄兩國多年來在爭奪土耳其、波蘭和德意志問題上存在的矛盾——拿破侖堅定了遠征俄國的決心。拿破侖深信:只有讓俄國俯首稱臣才可能最后戰勝英國,也才能真正統治歐洲,到那時,巴黎將成為世界的首都,法國人將成為萬國妒羨的對象。
6月24日,拿破侖親率61萬大軍越過涅曼河,侵入這個歐洲北方幅員遼闊的俄國。8月17日晚,開始進攻通往莫斯科的重鎮斯摩棱斯克……這一次,勝利的天平沒有再倒向拿破侖,9月14日,拿破侖的軍隊被圍困在莫斯科,求和不成、欲戰不能。五個星期后,嚴冬即將到來,拿破侖不得不選擇撤退。撤退沿途又不時遭遇俄軍的襲擊,狼狽不堪。遠征俄國成了拿破侖戰爭生涯的一次重大失敗。禍不單行,就在此時,拿破侖又得到了國內未遂政變的消息,他心急火燎地把軍隊交給繆拉,帶了幾名隨從,日夜兼程地趕回了法國。
未遂的政變表明拿破侖的政權已經不再穩固,遠征俄國失敗的后果更是災難性的。俄國衛國戰爭的勝利使得被奴役國的人民士氣大增,在他們看來,法蘭西帝國的傾覆似乎指日可待。1813年春,第六次反法聯盟形成,同年10月的萊比錫會戰中,法軍敗北。不久后,戰火燃到法國境內,拿破侖施展全部軍事才能與聯軍對抗,也曾打過幾個漂亮仗,但是面對聯軍壓倒式的兵力優勢,依然沒能力挽狂瀾。1814年3月29日,聯軍兵臨巴黎城下。3月31日,沙皇與普魯士國王進入巴黎,法蘭西大帝國土崩瓦解。
被廢黜的拿破侖不甘屈服,還想再做困獸之斗,然而他手下的將領們拒絕出戰,并勸他退位。至此,拿破侖痛感大勢已去,被迫簽訂了《楓丹白露條約》。4月20日,拿破侖在楓丹白露宮揮淚告別了跟隨他征戰20年的將士們。28日,拿破侖登上英國的軍艦,帶著終身保留的皇帝稱號和對厄爾巴島的完全主權,前往厄爾巴島,去“統治”這個屬于他的地中海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