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翅,在人們傳統的印象里,它是一種不入尋常百姓家的“山珍海味”。
然而,所謂營養、美味、藥用價值都只是一個誤會。
IUCN的一份報告中提到,每年約有2600萬到7300萬的鯊魚因為魚翅被捕殺。
在鯊魚物種危機的問題上,因為魚翅消費的存在,中國一直備受國際社會指責,魚翅消費本身也存在爭議。來自環保組織的聲音認為,價格高昂的魚翅貿易,使大量的鯊魚遭到捕殺,導致鯊魚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而行業機構則駁斥“魚翅消費導致鯊魚瀕臨滅絕”的觀點,稱“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
提到魚翅,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大名,在人們傳統的印象里,它是一種不入尋常百姓家的“山珍海味”。但未必每個人都知道,魚翅的廬山真面目,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鯊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尾鰭,都是制作魚翅的來源。
食用魚翅是亞洲獨有的現象,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魚翅消費國和貿易國。魚翅被端上中國人的餐桌,是從明朝開始的。《明宮史》記載,明熹宗喜愛食用魚翅、燕窩、蛤蜊等烹制而成的“一品鍋”。但如果要說食用魚翅是一種“傳統文化”,似乎又言過其實了。
“對食用魚翅的大肆宣傳,也就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是商人打著文化的旗號做的包裝。”王亞民說。
人們對魚翅的熱捧,除了彰顯身份和檔次這一動機,就是源于認為魚翅營養、美味、有抗癌療效。但實際上,這些都只是一場“誤會”。
魚翅的主要營養成分僅僅是膠原蛋白,雖然膠原蛋白確實有美容功效,但并不是吃膠原蛋白就能補膠原蛋白,它們最終會被分解重組成蛋白質被人體吸收,從營養價值來看,魚翅所提供的蛋白質還不如雞蛋、牛奶等食物。而魚翅本身沒有味道,其鮮美滋味完全是由其他食材和調味品帶來的。
至于魚翅有抗癌功效一說,更是一個“傳說”。這種說法的推理邏輯是:鯊魚不會得癌癥,因此鯊魚軟骨可對抗人類的癌癥。且不說已有證據顯示鯊魚會患癌癥,即使鯊魚確實不會得癌癥,或患病幾率較低,也沒有科學依據證明鯊魚軟骨素能治療癌癥。
這些誤會一一解開后,魚翅的高昂價格就顯得有些不可理解和無厘頭了。
前述IUCN的報告中提到,每年約有2600萬到7300萬頭鯊魚因為魚翅被捕殺。
“在鯊魚保護方面,有兩件工作我個人覺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是控制魚翅的貿易,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另一個是禁止割鰭棄鯊。”綠色和平海洋項目主任周薇說。
“禁止割鰭棄鯊”的提出,源于鯊魚鰭和鯊魚肉的巨大價格差異。“一條漁船上,只保存鯊魚鰭和把整條鯊魚一同保存的成本和利潤是完全不一樣的,割鰭棄鯊行為會對鯊魚種群造成很大的傷害。”周薇說。
張潔手上有一組關于鯊魚產品價格的數據。“魚翅的價格,2000年是每公斤400-5000元,2012年是每公斤500-7800元;魚皮,2000年是每公斤100-200元,2012年是每公斤40-150元;魚肉,2000年每公斤20-70元,2012年每公斤28-50元。利潤主要還是在魚翅。”張潔說。
來自行業機構的人士則反對將魚翅貿易與鯊魚種群危機聯系在一起。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常務副會長崔和早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并不是捕撈鯊魚的主要國家,其他國家消費鯊魚制品的行為沒有受到指責,中國的魚翅消費卻引發了爭議。他認為,鯊魚是在捕撈其他魚類的時候兼捕而來,只要有經濟魚類的捕撈,鯊魚的捕撈就不可避免,不利用魚翅反而是對資源的浪費。也有行業代表認為,讓出海的漁民帶幾條鯊魚回來是不現實的,因為鯊魚肉中的尿素成分很高,如果不及時進行冷凍處理,就會產生濃烈的氨味,對于漁民來說,除魚鰭外,鯊魚軀體沒有可利用的價值。
對于雙方的爭議,王亞民表示:“目前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魚翅消費直接導致鯊魚的瀕危,但我個人認為吃魚翅不是一個好的飲食習慣。第一它沒有什么營養,第二是對自然資源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壞,第三是絕大多數的魚翅要從國外進口,這是一種不理性消費。”而對于禁止割鰭棄鯊,王亞民認為,“這對限制鯊魚的捕撈量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對保護整個漁業資源作用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