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捕撈已使中國近海幾近荒涼,遠洋也未能幸免。
盡管對于鯊魚的捕撈都是兼捕,但在不可持續的捕魚方式下,
幾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都面臨著種群滅絕的威脅。
被人工集魚器等破壞性的捕魚工具“誤捕”的海洋生物,即使沒有當場死亡,也已奄奄一息。
“鯊魚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其實跟其他魚類是一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的捕撈能力過剩。”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戴小杰說。
盡管專家們都一致認可這個結論,但相對于工業污染、海上原油泄漏等問題來說,過度捕撈這個話題似乎要冷門得多。但實際上,過度捕撈對海洋所造成的巨大傷害已經顯現,中國近海已經因為過度捕撈而幾近荒涼。“我們國家近海的漁業資源已經很枯竭了,很多漁船都不開出去了,就停在漁港里領國家的燃油補助費,因為它出去一趟會賠很多錢。”張潔說。
近海資源衰竭之后,漁網又撒向了遠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球范圍內85%的經濟魚種已陷入過度捕撈,超過1400種魚類瀕臨滅絕,最受歡迎的金槍魚每年消費量410萬噸,超出可持續漁獲量8.7倍,南方藍鰭金槍魚成年魚數量在40年間下跌85%,已被列為“極度瀕危”。
盡管目前幾乎沒有專門針對鯊魚的捕撈業,但這并不表示鯊魚就可以幸免。“你要知道,全世界光釣鉤一年就有十四五億只在海里,還有很多網,十四五億僅僅是一個小的數字。”戴小杰說,“由于在海洋中的棲息深度與金槍魚相同,鯊魚往往在金槍魚漁業中被大量兼捕,另外,鯊魚也會在拖網捕撈中受害。”
“相對于硬骨魚類,鯊魚的繁殖力較低,性成熟較晚。比如鯨鯊,在鯊魚中它屬于產仔量非常多的,一次300胎,但硬骨魚基本上就是幾十萬幾十萬地產卵了。與此同時,鯨鯊的性成熟推測要到30齡、體長10米的時候。所以它的資源一旦破壞,很難恢復。”張潔說。
不僅僅是鯊魚,同樣面臨兼捕困境的還有海豚、海龜等。或者說,在不可持續的捕魚方式下,幾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都不能幸免。那些因為人工集魚器、大型漁網等破壞性的捕魚工具而被“誤捕”的海洋生物,在被一股腦兒地打撈上船,又被丟下大海的過程中,即使沒有當場死亡,也已奄奄一息。
盡管過度捕撈的問題亟需解決,然而這又不是“一禁了之”就可以作罷的。靠海吃飯的漁民未必不懂得“竭海而漁,得不償失”的道理,但在生存和生活面前,“道理”就變得十分無力了,因為“你不撈,別人也會撈”。
“我們的漁船太多,你不能都不讓漁民去捕魚,他如果就會捕魚,別的不會干怎么辦,你要解決就業問題,每個月發多少生活補助……漁業問題不是資源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王亞民說。
對于這個問題,戴小杰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堅持把可持續原則和預防性原則作為指導方針,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在漁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任何時候都不能做殺雞取卵的事。另一方面,要把生計性漁民和商業性漁民區分開來,生計性漁民的利益要保證,而商業性漁民就要讓他退出來。
在張潔看來,要真正做到可持續,必須有科學的研究和數據做支撐:“比如說我們要判斷一種魚是不是被過度利用,如果我們研究過,我們就有各種參數可以判定,從生態種群結構上它是怎么樣的,它的遺傳多樣性又是什么樣的,我們捕撈的規格都是什么樣,它是性成熟之前還是之后,等等。”
王亞民認為,雖然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管理能力都還有限,但中國的漁業管理將來還是要往配額管理方向發展。
鯊魚面臨的種群危機,只是整個海洋漁業資源困境的冰山一角。“一網打盡”的捕撈方式,對于海洋生態鏈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除了生態問題,海洋漁業資源枯竭還將帶來一系列無法預料的社會、經濟問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海洋不會有明天,我們也不會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