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西南部的中條山,依黃河而行,山勢狹長,
它的北側是運城盆地,南側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門戶。
這是古時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一條分割線。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曾經是富足天下的鹽礦的拱衛屏障。
上世紀五十年代,豐富的銅礦資源使得這里成為新生共和國亟待開發的工業重地!
一條特殊的鐵路線就這樣誕生了,在忙碌了42年后,
44.4公里的鐵路線被廢棄,輝煌散去,一切又歸于平靜。
每天上下班,康輝都會路過山西省垣曲縣火車站那幾條早已廢棄的鐵路。閑暇之時,也會順路溜達到站臺,看一看那曾經載滿了他關于火車記憶的地方。如今站臺的寂靜、殘破和冷清,讓他忽然思考起來,這條曾經為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禮元——垣曲鐵路線,它的前世今生都是咋回事?
康輝今年52歲,父母從東北老家來到中條山工作,1963年出生在這里。他小時候經常會隨父母坐這趟列車省親。在禮元倒車、候車更是必須的。加上父親從前經常出差,小時候經常去接站的緣故,康輝對這條鐵路的感情很深。
2015年3月,康輝和一幫影友帶著懷舊的心情,沿著335省道橫(水)濟(源)公路,逐個地尋找和探訪了當年那幾個小火車站,追溯當年的生活記憶。
說起這條鐵路,就必須先從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的建設開始。陜西省西南部的中條山脈南麓蘊藏著大量的銅礦,自東漢時期,就進行過銅的開采。這里距離戰國時代的晉國古都——新田(即今天的侯馬市)約70公里。在中條山腹地,至今還有古人開采銅礦之后所遺留的洞穴、冶煉爐渣等。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1956年4月15日,經國家計劃委員會立項、報國務院批準,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成立,當時隸屬于國家重工業部。
中條山公司就設立在山西省垣曲縣境內,由于地處晉南,這里當時和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橫(水)濟(源)線。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70余名職工,到1960年左右,陸續從祖國各地調來人員后增加到了1800人。為了保障公司的建設及產品的向外運輸,這才修建了這條鐵路。
禮垣鐵路支線(禮元——垣曲),建于1958-1964年。1965年2月14日開站通車。線路自南同蒲線上的禮元站向東南引出,經橫水鎮,越橫嶺關,過馬家窯,最終抵達垣曲,全長44.4公里。系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專門為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而設計的四等支線鐵路。開始是由中鐵工程局第四工程處負責施工,后又交給鐵道部第三工程局建設,直到竣工。可以想象在那個三年困難時期,國家能夠斥巨資為企業修建專用鐵路,足以想象中條山公司的重要戰略地位。
垣曲火車站,坐落于垣曲縣北部、八一路以西一公里處,最早還被叫做古堆火車站。開站伊始,每天都會載著到中條山工作的有志之士,從禮元站坐著貨運的車皮,進入垣曲,直到后來又開通了只有三節半的客運綠皮火車。40多公里的距離,需要運行兩個多小時。當年只要是坐著那綠皮火車去中條山時,還沒到冶煉廠,大家就開始收拾東西,往車門口擠,雖然垣曲就是終點站,大家也還是希望第一個下車,然后再乘坐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或家里。有趣的是,當火車已經快到了車站時,卻必須要先減速、再停車,然后再緩緩地開進垣曲站。那種兩邊見車不見人的等待,康輝至今記憶猶新。原來,這條鐵路的彎度和坡度大而多,其上坡坡度為30度,為國內少見,所以不減速就會有安全隱患,這也許就是為什么這列火車的客運只能有三節半車廂的緣故吧!
隨著國家的發展,公路設施的增加(聞垣高速北連大運高速、南銜二廣、連霍高速),這條運行了近半個世紀的鐵路,最終沒有趕上時代的速度,客運人數越來越少,很多時候都是列車在空跑,無奈于1992年的春天,經國務院批準,最終停止了客運。而貨運,也在2007年9月12日停了下來。這條鐵路就此徹底結束了它的時代。
如今的垣曲站候車室,已經變成了一個被改造了的汽車駕校,站臺上很多圍欄都被鋸掉賣了廢鐵。遺留在軌道外面的唯一的一節車廂,只剩下一具銹跡斑斑的空殼,不知道被什么人在兩頭胡亂地鎖著,里面堆放著很多雜物。
現在要尋找馬家窯火車站,可是頗費體力。雖然它距離下面的公路只有不到2公里,但是必須要兩次穿過已于2010年12月8日建成通車的聞垣高速公路的高架橋,再披荊斬棘般地爬上近40度的陡坡才能到達。這里早已荒蕪,只有殘垣斷壁上還有“馬家窯”三個字,讓人們還能感受到當年的火車,“呼哧、呼哧”地持續爬坡坡后似乎在做暫短的歇息,而這才是出中條山的第一站。
放眼望去,除了兩根鐵軌隱隱約約的躺在在兩山之間幾近一人高的雜草中外,連個人影也沒有。沿著鐵路繼續前行是困難的,康輝他們只好原路下撤到劉莊,繼續上車出發,逶迤前行15公里左右,來到了鐵路、公路的交接處——橫嶺關隧道。
橫嶺關海拔相對較高,每到冬天大雪封山,汽車到這里是最難通過的,鐵路也是曲曲折折,當年火車進入約一公里的隧道之前,男人們都會趕緊用雙手把窗戶拉下來,以免那隆隆的聲音和車頭的煤灰進來。關窗戶還得會平衡,否則一旦斜了,就會卡住了關不上。一出隧道,就到了第二站——橫嶺關車站。
因為車站的附近一直有百姓居住,橫嶺關車站后期也無奈地將這里交給當地農民無償使用了。當年的候車室如今成了住家,旁邊的鐵路職工宿舍,也住進了一戶居民。而鐵路則叫村民用圍欄分段圍了起來,養起了黃牛。
順著鐵路行進,漸漸地,山勢平緩,到了煙莊。鐵路、公路基本上處于上下兩條平行線了。煙莊火車站目前只有一戶李姓人家居住,他的兩個孩子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行車調度室的墻上,掛的是他家已故老人的照片。
康輝依稀記得自己的少年時代,曾經和玩伴兒,坐早上的火車到這里下車,再去下面的供銷社買運動鞋,然后吃碗面條,就一直等待再坐下午的火車返回家。
沿鐵路終于出山了,前面是橫水站。橫水鎮不大,但不斷擴張的高層建筑還是已經都建到了鐵路邊,貨運倉庫的墻壁上到處都是拙劣的涂鴉。侯車室也不知道何時變成了乒乓球俱樂部,里面有兩個球桌。從毛巾、杯具等環境的擺布看,主人的管理還不錯。站長室現在的主人是位姓馬的婦女,她免費住在這里,條件是負責看護這里的這幾棟房子。
橫水的羊湯很好,背包客可以在這里就著酥餅吃午餐。鐵路從這里延伸,經過聞喜縣的郝莊,到達終點站——禮元火車站。
禮元站建于1935年。它離太原站348公里,華山站180公里,從前隸屬北京鐵路局臨汾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太原鐵路局侯馬車務段,三等站,只有整車貨運貨物過往。經過溝通,史站長為康輝打開小門,再三叮囑他們注意安全之后,他們在站臺附近拍了一些照片。
印象中的禮元火車站,只有一個大廳,售票、進站和出站都在這里完成。如今,車站還有約四十名職工。大廳幾易主人,變成了聚龍大酒店,在室內已經找不到任何火車站的影子,只有在墻外的火車隆隆駛過,震動著鋁合金窗戶時,康輝才能想起小時候的冬天,大家都擁擠在這里,圍在中央的煤爐子周圍,大人們一邊抽煙,一邊拽著孩子,等候著自己或長或短的下一個行程的到來。
說到禮元,上世紀60年代,中條山公司為了方便企業職工在此中轉時休息,用1000元的價格,購置了2.6畝的土地,建成了中條山公司禮元辦事處,后期改為了招待所。如今,中條山集團公司依然擁有這里的土地使用權,只是讓一直在此工作、現已退休的職工任淑萍進行承包管理和自主經營。她個人投資200萬元改造了君悅大酒店,迎接南來北往的客人。康輝記得小時候跟父母回東北探親,候車時所歇息的里面是大通鋪,上面是鋪著涼席的小平房,早已沒了蹤影。現在的院子里干凈、整潔,門窗上還有前幾天主人為她當公務員的兒子辦過喜事的痕跡。主人無奈的說,交通的便利、鐵路客運的終結,使得中條山職工多年以前就不再到這里吃飯和休息了。
滄海桑田,時代的飛速變遷也在改變著中條山。從前,進出中條山是艱難的。同時,當年的車票也便宜,0.8元。如今走高速到太原400多公里,開車近4個小時即可到達,但是,僅高速費用、加油費用就要近400元。
康輝還訪問了1954年就參加鐵路工作、曾任垣曲火車站第二任站長的陳明勛。老人將近80高齡,精神飽滿,記憶力很好。他拿出了許多過去的老照片,和當年的同事楊泉林和鄭王林一起分享。他倆曾經擔任過垣曲車站的鐵路公安,后來分別在聞喜和侯馬退休。在一張他們當年在垣曲站前的四人合影里,還有一位叫郭定國的老人,已經于2013年去世了。
回憶起當年垣曲火車站的繁榮與鼎盛,幾位老人的情緒幾度激動。那時的車站職工超過50人,醫院、公安、貨運、列檢……一應俱全。繁忙的時候,一度成為僅次于運城火車站的運輸能力。每個月會有超過320個車皮的貨物到達,而中條山公司所生產的電解銅、硫酸、精礦粉等,更是有950?1000個車皮,從這里駛往禮元,在那里分組后,再運往祖國各地。這條鐵路線上,運行過日本的5、國產的解放、建設、勝利、前進等多種蒸汽機機車。每當春節前后,因為乘坐火車的人太多,還動用過馬家窯的駐軍來維持鐵路的秩序。
這條禮垣鐵路支線,承載了中條山人太多的記憶!1956年,新生的共和國從四面八方匯聚起來一大批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中條山。中條山公司就像一條大河,融入了國內采礦、冶煉、選礦、運輸、建筑、醫療、教育等各行行業的精英,是他們的不懈努力,使中條山變得不斷發展和日益強大。
如今的中條山集團公司,在侯馬高村重新規劃了自己的鐵路專用線,并且通過依靠早已極大豐富的社會庫存,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生產所需大宗物料的儲備。中條山集團公司已經成為一家擁有固定資產12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150億元、職工1.2萬人的大型國有企業,正在完成著企業升級轉型,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前行。
中條山幾代人的青春年華和這條鐵路的交集,已經不是歲月所能夠磨滅的。那些寂寞的鐵軌,就是共和國幾代人揮灑青春和熱血的苦難和我們今天幸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