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采是作文得高分的一項重要指標,熟練運用修辭手法,則能扮靚語言,為作文錦上添花。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用典等,應在文章的不同位置精心運用。
一、題目新穎錦上花
新穎的標題總能讓老師眼前一亮,潛意識地給文章打高分。如以“美景”為話題,可以擬題“扮靚母親河”,運用擬人修辭寫出母親河的新變化;以“感受生活”為話題,擬題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引用普希金的詩句體現文學素養。還可靈活運用借代、反問、對偶、通感等修辭手法,使標題別具一格。
二、開篇華麗像鳳頭
許多優秀作文開篇都運用了修辭手法,使得文章非常精彩。如滿分作文《批評是良藥》開頭:“如果說表揚是興奮劑、催化劑,那么批評就是良藥,是甘甜的良藥。”準確得當的比喻修辭,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能較好地吸引讀者。
三、內容精彩著華衣
1.用修辭生動地刻畫人物。如魯迅描寫的中年閏土:“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表現了閏土生活的艱辛,豐富了人物形象。也可以運用修辭手法,為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增色。
2.用修辭形象地描繪景物。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月光下的荷花和荷塘上的月色描繪得出神入化,優美的語言形象地、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情緒,可見修辭的巨大魅力。
四、結尾閃亮龍點睛
結尾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結尾中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能夠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旨。如朱自清的《春》的結尾,同時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讀來朗朗上口,抒發了作者贊美春天的真摯情感。
親情的力量
一考生
你是潤物的細雨,你是醉人的春風,你是霧海中的航標燈,你是捉不到的陽光,你是看不見的空氣……啊,親情,你在哪里?
在一次地震中,一位普通的母親用背撐起了一噸重的墻長達幾天,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懷中的嬰兒。當她被救援人員發現時,唯一的要求是:“救救我的孩子。”
親情能點燃生活的希望,為我們撐起心靈的藍天。它沾了點汗、流了點淚、帶了點痛,它平凡而偉大。
《讀者》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母親看到飛馳而來的火車將要撞到自己的孩子,飛奔過去,從車輪下抱出了自己的孩子。有人計算了她那一刻奔跑的速度,竟刷新了世界100米短跑紀錄。
親情能滋潤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充滿陽光。它是一種隱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深厚的情感。
恩格斯的父親去世了,留下一筆巨額遺產。按照法律規定,長子恩格斯應該得到一筆遺產,但恩格斯的弟弟卻蠻橫地要求恩格斯放棄繼承權。這時,恩格斯的母親正患重病,為了不讓母親因兄弟間的財產糾紛而病情加劇,他毅然放棄了繼承權。一年之后,母親的身體逐漸康復,恩格斯才把真相告訴母親:“我還會有成百上千個企業,但我永遠只有一個母親。”
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盡了遠方游子對母親與親情的依戀與感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似乎很少想到對親情的感恩與回報,而將父母與親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母親的安寧和幸福取決于她的孩子們。母親的幸福要靠她的孩子去創造。”因此,親情不能只靠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應是兒女無言的回報。而說到感受親情,它不是只能靠今天課堂上的片刻時間來領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去領悟。親情不僅僅是聲情并茂的訴說,它更應該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去。
親情是堅韌之石,擦出希望之火。
親情是希望之火,點燃理想之燈。
親情是理想之燈,照亮前進之路。
親情是前進之路,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
朋友,你讀懂親情了嗎?親情是寒冷時父親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是深夜里母親為你沖的一杯牛奶;親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為父親擦去額上的汗珠,為疲憊的母親遞上一杯熱茶……
本文被評為滿分作文,得益于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1.開篇連用比喻形成排比,營造出濃烈的情感氛圍。設問“親情,你在哪里?”引發讀者閱讀的興趣。
2.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文采斐然。如引用孟郊的詩句,增強了文化底蘊;仿照流沙河《理想》而作的排比的句式,顯得氣勢盛大。
3.結尾用設問、比喻、排比修辭,與開篇形成照應,深化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