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唱這種藝術形式,參加人數多、普及面廣,與音樂教育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密切相關。本文以合唱藝術的特點及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為主線,并以“合唱和諧”為導向,通過人們集體合唱活動建立社會和諧,從而說明合唱藝術在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代替的。
[關鍵詞]合唱藝術;和諧社會;功能與作用
如何正確地認識合唱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與作用,這是音樂藝術怎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重要課題。在我國音樂界,“合唱藝術\"的作用問題爭論已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很有必要進行一番思辨和探討。
首先,從合唱藝術所具有的特點加以論述。合唱藝術是和諧的藝術,當合唱隊演唱時,其中的每個人,每個聲部都要求在音量、音色、音準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密切配合和協調統一,這樣才能得到合唱音響理想的效果。合唱的協調,從橫向上講,是調式中各音的傾向及節奏速度等的協調,從縱向上講是和聲、織體的協和和均衡。這些獨特而豐富的表現力是其他演唱形式所達不到的,它能給予人以綜合美感,即旋律美、復調美、節奏美、和聲美,特別是和聲的美感作用更為突出,是人的不同歌喉共同發出的和聲,因此,它比世界上任何聲響更美妙,更迷人,更富有魅力。
其次,從合唱藝術的發展談起,我國合唱形式的發展與歐洲有所不同,歐洲的發展是從宗教、民間節日或宮廷儀式等發展起來的,而我國的合唱是在社會重大政治變革中成長起來的。我國在20世紀初,逐漸有了學堂樂歌、教會合唱等歌唱形式,但對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普及影響不是很明顯,群眾合唱在我國真正發展起來應該是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那時候受國外合唱藝術的影響才剛剛開始,而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發展在我國應該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正是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使我國的群眾歌詠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了。所以,中國的合唱藝術,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明顯的社會功能,能夠為戰爭服務,為偉大時代的革命運動服務,合唱藝術的發展在中國與時代、與社會的變革緊密相連,因此,從發展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也具有藝術性與政治性為一體的特點。這是中國合唱藝術發展的一個鮮明特點。
我國合唱藝術具有光榮歷史的革命傳統。在革命戰爭時期,就陸續產生了很多優秀的革命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到敵人后方去》、《松花江上》、《生產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等,這些集政治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優秀歌曲,以時代的最強音去號召中華民族團結起來,真正起到了宣傳群眾、鼓舞人民斗志,最后戰勝敵人的作用。每一首歌都能夠感人肺腑,在人們的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唱出了人民群眾共同的心聲,使人心潮澎湃。中國的千百萬青年就是在這樣的革命歌曲的鼓舞下,和敵人英勇地戰斗到最后一刻。他們在敵人出現的每一個地方唱著這樣的戰歌,因此,革命歌曲有著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政治性,它能夠反映中華民族的心聲。
再次,合唱藝術形式,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并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個時期都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一首《游擊隊歌》,讓戰士精神振作地打到敵后去了;一曲《南泥灣》鼓舞了人們的斗志。歌聲安慰我們,鼓舞我們,可以說,合唱藝術是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立過功的藝術形式。自改革開放放以來,我國群眾性的合唱活動日益活躍,表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成為群眾文化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大眾的、人人都能參與的音樂活動,調動著每一個人的積極性,深受群眾喜愛,發揮著它獨特的感染力、號召力。
我國群眾合唱藝術正飛快地發展,特別是在北京合唱節上,業余合唱團體飛躍的進步,確實令人振奮而且是有的業余團體已接近專業團體的演唱水平,發展勢頭真是咄唑逼人,群體多聲立體感的合唱特點,已被廣大業余團體所認識,他們不斷地追求用聲上的諧調、均衡與統一,為藝術創作進行聲音、吐字、音準、節奏等方面的技術訓練,取得了進展,并能在一些高難度的作品中,發揮多層次的合唱功能作用。像內蒙古青年合唱團所演出的難度較大的無伴奏合唱,演唱得十分精彩,與專業團體毫無區別。另外.廣大業余合唱團通過匯演的藝術實踐,意識到多聲部合唱是一種整體的藝術活動方式,需要各個聲部、各個演唱者之間的默契配合,有機組合為一個和諧的集體。另外,合唱強調心心相印、聲聲相和“群體意識”與“凝聚力”的增強,通過演唱激發感情力量,這樣必然會使演唱者的審美和自身的主觀世界發生改變,這種形式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和逐步滲透的,這是最有效的自我完善方式,對于每個人美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從而形成良好的作風,應該是具有一定催化作用的。
我國現在發展合唱藝術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娛樂,還要有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前些年,出于文化領域的領導思想混亂,使高層次的藝術,如交響樂、合唱、民族傳統音樂、革命傳統音樂,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但是唯有合唱藝術發展很快,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我國群眾合唱本來就有傳統,人民愛合唱,具有普及性,是人民喜愛的藝術,又較容易接受,生命力自然也就頑強,就能夠得到生存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工廠、部隊、機關、學校、農村、街道,到處演唱著健康向上、鼓舞人心的歌曲。它起到了教育人民、團結群眾、推動生產的作用。當然那時大多數還是單聲部、二聲部及輪唱等形式,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發展和建設時期生活多樣化的需要,目前在北京音樂廳及國家大劇院,中國交響樂團樂演出的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在國際上受到高度評價,認為中國的多聲部合唱藝術雖然起步晚但進步快,有“世界合唱高峰已進入中國”的評說,中國的多聲部合唱藝術已被納入世界歌壇,現在群眾性的歌詠活動也有了新的突破,已不再局限于大齊唱了,從二部、三部到一般的四部混聲合唱也能輕松的掌握了。
我們現在搞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不能只看眼前效益,我們需要多樣化、高層次的思想教育,有些往往不能立即見效,而要多年后才能受益。昆明一個汽車廠的廠長認為,心靈與手巧是一致的,只有工人素質提高,工廠才會有發展。于是從各個方面支持合唱團,他看到了文化藝術——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影響。
近年來我們在業余時間里,經常在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中,幫助搞一些合唱演出的輔導工作,看到很多企業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在長春化工廠排練時,工廠的廠長對我說,每年搞幾次文藝匯演,特別是大合唱的演出,這樣能夠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培養了職工的集體主義責任感,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工人的素質提高了,工廠的發展也就更快了。我想,這就是合唱藝術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
總之,合唱藝術就是通過個人與聲部,每個聲部與合唱隊,這種具有大眾化的藝術,是群眾歌唱的多聲部表現形式,它能使人們認識自我和集體的關系,自己存在于集體之中,從而通過集體才能真正發揮自我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每一個建設者都盡自己的力量.那么,就會共同唱出一曲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凱歌,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
[參 考 文 獻]
[1] 馬革順合唱學新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 楊鴻年同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 周沛然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4] 樸東生樂隊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5] 格·阿·德密特列夫斯基合唱知識與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6] 陳國權“請跟我來”通俗音樂欣賞[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7] 汪健論合唱藝術的獨特性與包容性[J]舞臺藝術,2002(6).
[8] 汪健高師音樂專業合唱指揮課的重要性及其改革[J]松遼學刊,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