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1 潘軍
“彩生活”開啟地產商運營轉型先河
“我不喜歡別人稱呼我是房地產開發商,我們的目標是成為最棒的社區服務商。”花樣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潘軍對企業這樣定義道。在潘軍的設想中,彩生活將發展為電商社區服務平臺,通過O2O實現社區內日常消費、金融、養老等綜合服務。
的確,在從房地產開發向社區服務的輕資產轉型中,花樣年旗下的彩生活無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4年6月剛剛登陸香港聯交所,即引發了業界轟動——無論市盈率還是市凈率,彩生活都全面超越母公司花樣年,甚至超過中海、華潤等香港紅籌上市公司。潘軍深信,未來的花樣年也將成為如同BAT一樣的巨頭。
1995年,潘軍曾參與主持過數十個房地產項目,并在2002年成功策劃了“克林頓碧海云天”中國活動,這讓還名不見經傳的潘軍一下子成了風口浪尖上的“超人”。借著地產東風,潘軍開始將目光鎖定在房地產開發上。但在地產黃金十年,花樣年并未因潘軍在地產行業的經驗及人脈,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花樣年在傳統房地產業的表現也并不盡如人意。2013年以101億元的業績擦邊完成年度銷售目標,上半年多個主力城市推盤量和去化率不足。2014年1月則受到節日影響僅銷售1.6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80%。
這些都讓潘軍越來越能感覺到近在眼前的樓市“天花板”。此時唯有“變化”,選擇一條不一樣的出路才可能有機會讓花樣年實現轉型,走上坦途。
潘軍相信靠房地產掙錢的時代一定會過去,彩生活物業將和金融一起,一定會成為未來花樣年的利潤重要來源。因此在其他開發商紛紛跑馬圈地之際,潘軍卻一直在低調地開發物業中的互聯網產品。
而事實證明,潘軍基于物業的這一創新確實得到了令人瞠目的利潤。從2014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上看,截至2014年6月30日,花樣年實現營業收入約29.17億元,同比增長6.3%,毛利率達到34.7%。而彩生活實現營業收入約人民幣1.63億元,同比增長49%,毛利率則由12.1%上升至66.1%,相對于目前30%左右的房地產行業毛利率而言,彩生活堪稱暴利。
如今,嘗到甜頭的潘軍決定未來不再推出花樣年住宅,只推彩生活住宅。“我們以服務作為住宅的標準,不再以開發為主,要向輕資產轉化,把互聯網和服務跟住宅開發捆綁在一起。
潘軍還強調說,未來不要把花樣年歸類于傳統地產公司,而應該看成是一個“金融控股集團”。
NO.2 王健林
地產大亨跨界“騰百萬”玩電商
2014年,王健林與百度李彥宏、騰訊馬化騰宣布共同出資在香港注冊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全力發展020電商商務模式。三家公司對萬達電商的酋期投資額高達50億元人民幣,其中萬達持股70%,騰訊和百度各持股15%。由此,“騰百萬”與馬云將在電商市場上演新版三英戰呂布。
早在2012年末,王健林與馬云在CCTV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發生的“億元豪賭”就引發了一場關于傳統百貨與電商的大探討。
盡管一再宣稱百貨業未死,但百貨業的頹勢讓王健林迅速做了應對之策。在“億元賭約”發生一年之后,2013年12月,萬達廣場的020電子商務平臺萬匯網上線開始了試運行。萬匯網是萬達廣場的020智能電子商務平臺,業務涵蓋百貨、美食、影院、KTV等領域,隸屬于萬達集團,實時為用戶提供最新的廣場活動、商家資訊、商品導購、優惠折扣、電影資訊、美食團購、積分查詢、禮品兌換等全方位資訊與服務。按王健林的設想,萬匯網更像是一個采用“云模式”的計算網站,用現代的移動終端等先進技術,把會員消費的次數、額度、喜好等建立和掌握起來,然后根據大數據來做出分析。在王健林看來,這種大的數據系統將來絕對不僅是支撐萬達的需要,將來會為國家的統計,或者其他企業的促銷、新商品的試驗、開發企業自己的會員系統等提供支持。但由于缺乏線上的穩定的流量,即使到現在,萬匯網還達不到真正實現020的水準。
時隔8個月,萬達便聯合騰訊、百度組建萬達電子商務公司,并高調宣稱投資高達50億元,王健林的想法是把萬達廣場線下零售資源的優勢與騰訊、百度線上的入口優勢完成資源整合。對于互聯網而言,50億元意味著一個天文數字,但對于王健林而言,50億元不過是一個萬達廣場投資數字,在萬達體系當中,50億元算不上是一筆特別大的預算。
船大難掉頭,很多傳統企業由于模式穩定,在實踐互聯網思維時很難看到長遠的利益和打破現有利益鏈的決心。雖然萬達電商的物理形象至今還沒有對外呈現,也就沒有準確描述過萬達電商是什么,不過從目前來看,萬達的下一步不僅要打通所有的萬達廣場,還會把萬達旗下的不動產、文化旅游、金融一并融合。而萬達電商是萬達集團產業形態的一種循環,即投資物業和酒店驅動開發物業的銷售,開發物業用來平衡投資物業和酒店的現金流,投資物業和酒店則相互完成增加資產價值和增加客流量的功能。這種循環的優勢在于可以實現互補。
如今,王健林已經認識到,要有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就不應該有線上線下任何的固定思維,“我們要做融合的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消費模式,說來說去就是萬達一定不是賣商品,而是賣服務。”
NO.3 莫天全
去媒體化轉型
“我們想到了市場會變壞,但是沒想到會來得這么快”,搜房董事長莫天全承認2014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過去的一年,對于莫天全和搜房來說意味著危機和變化。伴隨著中國房產市場的下行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這家創立十五年之久的房地產家居網絡平臺,遭遇到最嚴峻的一次挑戰。
首先是難以再負荷成本的二手經紀公司的發難,然后是大環境變壞帶來的增速放緩,再到突然爆發的一波房產創業公司帶來的競爭壓力。
這些危機迫使莫天全不得不做出改變,2014年7月10日,搜房宣布入股國內新房代理排名第一和第四的深圳世聯行以及合富輝煌。“入股世聯行是希望整合兩家大公司的優勢、產品、服務,最終實現共贏。”沿著莫天全的這個思路,搜房入股兩行彌補自己交易屬性端的專業度問題的同時,可以用世聯行和合富輝煌的線下資源,實現基于地域的線下專業銷售團隊的有效集合,與線上用戶的移動端的訂制服務相集合,實現02M閉環。
2014年7月18日,搜房高調宣布改名為“房天下”,全而啟用新域名“fang.com”,加速從媒體資訊平臺向房產交易平臺轉型。莫天全對“fang”關注已久,這一本土化、接地氣的域名,暗藏著搜房未來5到10年深耕中國本地的寓意,傾注所有資源繼續擴大中國市場的滲透,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完成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房地產互聯網和移動平臺。
2014年11月底,莫天全在面向合作伙伴的年會上,拋出了搜房轉型的大平臺戰略:在大平臺體系下,搜房將搭建互聯網媒體平臺、交易平臺和金融平臺。
如今打開搜房首頁,曾經密密麻麻的房產新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顯著的房源搜索框和更為明確的業務板塊。搜房用“newdifferent”(新不同)來定義自己的平臺戰略,交易和金融是其中兩大關鍵詞。其中,交易平臺分為新房電商平臺、二手房交易和家居交易平臺。金融平臺主要包括新房、二手房相關貸款。莫天全看好金融業務的前景,
“交易平臺需要金融的支持,這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三個交易平臺的打造沒有金融平臺的支持是不行的”。
莫天全把這次轉型定義為“二次創業”,盡管十五年前那次創業獲得了成功,但他仍未認為二次創業的壓力更大。一個成熟公司經歷陣痛后的自我調整和改革,似乎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對莫天全來說,主動轉型實際意味著沒有選擇,“時代和世界在不斷變化,如果現在還在做和五年前一模一樣的事,肯定要被淘汰。”
NO.4 姚勁波
58同城打出社區牌
作為一個“神奇的網站”,衣食住行的信息在58同城上都能找到,但是其中,最被人們熟知的是它“租房”和“買賣二手房”的生活服務板塊。
去年,發生了一系列關于房地產經紀公司抵制互聯網平臺的問題,對此姚勁波表示,58同城是一個效果平臺,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58同城相比前年還是有所增長,而他們在房地產垂直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則沒有增長,甚至有些許下降,58同城還是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希望在市場非常冷的時候能獲得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并抓住這個機會。
除此之外,他們還是希望能幫助一些大的房地產經紀公司。互聯網是透明的,只有有誠信的房地產經紀人才能夠在58同城這個平臺上接觸到更多客戶,所以58同城也一直在尋找讓用戶更放心的辦法,比如基于交易、打造閉環生態系統。
除了在互聯網上繼續擴大房地產所占的比重外,58同城也和眾多互聯網企業一樣,想把自己的品牌帶進社區,為用戶提供專業、便捷、安心的標準化到家服務,因此他們又打造了“58到家”這一品牌。
目前,58到家在北京地區已經開通了8個品類的服務,包括家庭保潔、清洗養護、家庭做飯、上門美甲、車內空氣凈化、搬家、維修、開鎖、換鎖。而在其他12個城市中只開通了部分服務。在每一項服務中,58到家的APP展示給用戶的是:透明的、完全標準化的價格細則,與服務人員相關的一系列信息。
獨立發展58到家業務,被姚勁波視作58同城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決定,他認為:“傳統的分類信息市場經過十年時間發展變化已比較成熟,往深入、閉環和020轉化則剛剛開始,58到家將成長為公司和現有平臺同等規模的新業務。”
姚勁波稱有90%的信心將58到家做到上市。為什么要做58到家?其實,很多人都看到了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正在經歷的革新和轉型,對于58同城來說,它可以是危機,也可以是風口。姚勁波說:“58同城的業務目前成長L生還不錯,信息模式的服務也遠沒有達到天花板。但我們希望打破自己的邊界,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革命,也會有別人來繭我們的命。”
近兩年,各個細分垂直領域的020服務如雨后春筍股地冒出來,開始提供上門服務的品類正變得越來越多,市場正在逐漸細分化。幾年后,在本地生活服務行業中,只做信息服務會徹底失去競爭力。而在房地產企業中也有諸如彩生活這樣的社區服務品牌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競爭社區這塊“肥肉”,擺在姚勁波面前的除了自身的顛覆創新,更多的還有未來各行業沖擊下的挑戰。
NO.5 馮侖
老江湖的網絡定制住宅
自2014年10月正式“放手”萬通地產后,馮侖在公眾場合的談話更多的是圍繞房地產的互聯網思維,甚至端出了互聯網改變房地產的第四種形式——“網絡制定住宅”。馮侖表示:“這既是一次互聯網地產的商業創新,也是一次家園共建的社會實驗,整個過程都將是開放式、互動式的,包括我們的平臺與商業模式本身。”
馮侖是市場化之后第一代開發商,浸淫房地產市場二十多年。在馮侖看來,干地產行業是一件很踏實的事,未來的創新方向他也做過研究,基本上都了如指掌。但萬萬沒想到,“互聯網思維”攪亂了他原有的行業觀。
“互聯網以往相當于地方政府的小三,若明若暗的關系;地產跟地方政府的關系,是正房,直接招商引資,登堂入室,吃飯都是坐主桌的。現在換了位置,互聯網扶正了,地產下堂了。唯一給了面子,就是在邊上坐著,但看別人吃。”向來無關風雅的馮侖以一種大膽的調侃方式直擊現實的本質和真相。
在2014年這個被稱為房產互聯網的革命年里,行業企業紛紛擁抱互聯網,去中介化、去電商化、全面觸網、眾籌買房開始成為行業關鍵詞。
面對傳統的商業模式的顛覆,素有“地產界的思想家”之稱的馮侖開始反思,互聯網改造房地產已有三種表現形式,電商服務(如幫開發商所做的交2萬元抵5萬元活動)、銷售家居產品和提供社區生活服務(如花樣年彩生活)。“但一直沒有能延伸到房屋建造環節,而萬通要做的是第四種,即用互聯網再造房屋建造環節。”馮侖自信準備好了未來的“船票”。
事實上,早在2001年,馮侖就借鑒美國模式,提出了“住宅定制”概念,并成立了萬通筑屋公司。不過,這個項目最終因為市場、技術環境等原因,沒有堅持下去。
馮侖覺得現在條件已經成熟,因為網絡通訊是如此發達,完全可以通過網絡來完成房子的定制。
按照馮侖的解釋,與傳統開發商相比,“網絡定制住宅”最根本的變化是把主動權交給了用戶:一切圍繞用戶的需求,重塑房地產開發的流程,并搭建線上、線下的專業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房地產定制化設計和訂單化生產。并且在這個網絡平臺,不僅人人可自由定制住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報名成為平臺上某塊土地的開發商。
馮侖坦言,2014年初雷軍那句“你們能不能把房價降低一半,靠服務和增值賺錢”,確實讓自己有些懵了。“但互聯網是不可阻擋的,唯有改變自己,傳統房地產企業應該從開發商變成服務類房地產企業。”馮侖指出,美國有60萬家房地產公司,其中2/3都屬于服務類,而中國房地產企業有10萬家,80%是開發類的,所以未來十年服務業轉型也將成為趨勢。
NO.6 孔鵬
“微銷寶”一大地產商做的小生意
在孔鵬的帶領下,一向以穩健著稱的旭輝集團北京區域事業部,卻在g014年給市場帶來不小的沖擊感——“微銷寶”的推出,實現業內首次借助大數據與移動互聯另辟渠道的一次創新,在2014年樓市整體遇冷的情況下實現逆市快速增長。
據旭輝集團2015年1月7日發布的2014年業績公告顯示,旭輝集團全年實現合同銷售額212.1億元(合合營項目銷售),同比增長39%。
“旭輝集團能取得如此成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旭輝多年來對行業形勢的準確預判、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及不斷創新思考。”旭輝集團北京區域事業部總經理孔鵬對本刊記者表示,做房地產行業如果不能把握趨勢的話,是很難實現突破性發展的。
“既然傳統營銷受到挑戰,我們就嘗試新的方式,‘微銷寶’就是在我們需要新的管理工具、新的舉措、新的渠道來幫助我們突破營銷方式的大背景下研發的。”清華大學建筑系出身的孔鵬,思維極為活躍,且涉獵甚廣,對互聯網的密切關注,使得他在借力互聯網思維進行探索方面更具洞察力。
2013年底,北京旭輝開始獨立研發“微銷寶”,通過嫁接微信平臺達到提升效率、減低費用、優化組合的作用,開啟全民營銷模式。2014年3月“微銷寶”微信營銷平臺上線試運營,7月份開產品發布會正式亮相,市場反應強烈。到目前為止“微銷寶”上登記用戶超4萬人,實現了約2000組來訪,達到3%的線上轉線下,完成了g014年北京旭輝九分之一的銷售額,成交金額超2億元,同時費效比控制在千分之六,真正實現了低成本、高產出。
“‘微銷寶’代表了旭輝現階段對互聯網的探索和認知。”孔鵬告訴記者,從最初研發時就試圖讓它符合互聯網的一些核心的規律,“微銷寶”的銷售模式是,個人或組織可通過該平臺實現在線項目推薦、客戶跟蹤管理、組建屬于自己的銷售團隊,最終根據客戶到訪或成交情況獲得獎金。
“從按照傳統的合約規則來付費的方式轉向按照點擊量來付費,是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式的改變,這個改變涉及到大家思維模式的轉變和認知。”孔鵬坦率地指出,互聯網本身是一種新的傳播工具和傳播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對人產生的思維概念突破。
在孔鵬看來,“互聯網+房地產”模式的關鍵在于加號里面隱藏了什么。“其實是思維邏輯,在互聯網直面而來并不可逆轉的態勢之下,哪個房企能把這一套思維掌握得深刻和嫻熟,就能產生更大的爆發性成長。”
孔鵬透露,從微銷寶開始,創新會成為旭輝的常態,目前旭輝正在進一步借力互聯網思維對房地產成本、產品定位等領域做深入思考和研究。“2015年也會有更多的創新型產品推出,期待給市場帶來更大的驚喜。”
NO.7 左暉
把鏈家打造為互聯網企業
二手房中介是個聲名狼藉的行業,而鏈家強勢高傲的創始人左暉認為自己與對手“不在一個時代”。
左暉從沒有做過經紀人,但他創立的鏈家地產卻頗為特立獨行,其代理的二手房不僅報價高,傭金高,而且對員工管理十分嚴格。與同行們的粗放式發展相比,左暉強勢地控制著自己的公司,用盡一切管理方式避免員工沾染行業瘤毒。
2014年,對于左暉來說是較為特殊的一年,這一年9月鏈家地產牽手國內最大地產商萬科,并形成戰略合作關系,這一舉動也將徹底顛覆整個代理行業。經過多輪試水之后,萬科與鏈家地產達成了“OC(Omni Channel)閉環戰略”合作協議,這一協議是從尋訪、定制和服務三方面入手,成立線下簽約中心,北京萬科將增設鏈家地產目前20個旗艦店為客戶終端服務平臺,未來萬科在京銷售的所有項目都將與鏈家地產進行合作。
同時,鏈家與北京萬科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時還宣布萬科與鏈家共同發布合作開發的、全新商業模式的技術支持系統——“鏈萬家”VHDM(V-Homing Data MmmgSystem)。
“鏈萬家”數據挖掘系統,通過線上數據導入、跟蹤、挖掘,指導線下營銷實操動作。屆時,萬科將為客戶全面提供“3H服務”——V-hour(敏捷)、V-hunch(精準)、V-homage(感悅)。從而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實現“產品和客戶最大限度對位”。
在左暉看來,一二手銷售聯動存在很多障礙,最關鍵的是中介機構與房企之間的信任,很多二手房經紀人會擔心自己的客戶越過其與項目直接簽約,導致其應得的傭金無法拿到。但萬科與鏈家地產的合作不單單是一二手房銷售聯動,更多的是依靠鏈家地產的數據整合分析來定位營銷,
“打通了一二手房產業鏈,如果能帶來更多的有效客戶,這樣的合作才算得上成功。”左暉認為。
此外,在左暉的治下,一個全新的房產門戶“鏈家網”已經呼之欲出。2014年11月1日,鏈家地產更名“鏈家網”。這個單獨注冊且獨立運營的網站,其房屋成交量已經達到鏈家地產的25%,而鏈家地產在北京擁有55%的目標市場份額。
在左暉的藍圖里,鏈家網定位為房產社區及金融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就是,專注于二手房、新房、房屋租賃的搜索、智能推薦及交易支付業務,同時開辟P2P借貸、資金監管等互聯網金融業務,未來市場的想象空間巨大。
NO.8 鄭偉京
嘗鮮地產金融全產業鏈
作為匯聯金控集團的共同創辦人之一,鄭偉京早在2005年10月,就獲委任為廣東匯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負責法律合規小組成立之前的合規事項。隨后,出任匯聯資產管理的董事,負責監督該公司的整體運作,尤其是在評估投資項目的潛在溢利及固有風險后,代表公司做出投資決定并確保所有投資決定符合法律及法規。2014年11月4日,他由匯聯金融服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副主席晉升為董事會主席,并獲委任為匯聯金融服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提名委員會主席兼薪酬委員會成員。
金融科班出身的鄭偉京擁有專業的功底,這也成就了他在金融市場上獨當一面的巨大優勢。2007年5月,他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完成金融系金融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并于2010年2月起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修讀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此外,在典當貸款業務及資產管理方而,他也擁有逾六年經驗。
2014年,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HKS030)的匯聯金融服務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轉型,鄭偉京提出以“定制式金融服務”為公司戰略發展方向,為企業、金融機構、高凈值客戶打造“定制式”的專業金融服務。這標志著這家以地產“短期融資財務顧問”服務見長的金融服務商正式向房地產金融和資產服務延伸,力圖開啟地產金融的2.0時代,以應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下半場的行業變革。
與此同時,在鄭偉京的帶領下,匯聯金控與“匯理財”形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了國內首家“房地產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涵蓋了開發商從前期土地招標、中期開發建設、后期房產銷售到入住社區服務的房地產全流程,實現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房地產全產業鏈金融服務”的理念一經推出便引起多方關注,對此鄭偉京也多次表示,該房地產全產業鏈金融服務產品由專業金融公司設計,全面覆蓋整個房地產產業鏈各環節,能夠為投資者、購房者及開發商提供更便捷的投融資服務。
的確,作為經濟生態鏈的重要一環,房產行業經歷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后漸近十字路口,移動互聯網強勢涌入,互聯網思維開始逐漸滲透到房產運營的多個環節,眾多知名房企全面觸網,新產品、新手段、新思想不斷衍生,一場革命性的轉型悄然開啟。
對此,鄭偉京也堅信:“房地產全產業鏈與互聯網金融的高度融合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NO.9 郁亮
向互聯網公司取經
互聯網思維是萬科2014年的關鍵詞。從年初郁亮帶著管理團隊到小米、阿里、騰訊等技術公司拜訪,到小米董事長雷軍問郁亮“你們蓋的房子價格能不能跌一半”,然后到年底,毛大慶說“互聯網蓋不起房子”。
萬科還請90后馬佳佳登上了萬科的營銷講堂,她以一句“房地產遲早被顛覆,90后壓根就不買房”一舉震驚房地產界,更是讓萬科心慌不已。90后購房需求其實還沒有真正來到,中國購房者的平均年齡為27歲,這也正是萬科真正擔憂的——不知道未來的消費者在哪里——以前地產商根本不用想這事兒。所以你會看到萬科各種各樣的嘗試,尤其是和互聯網相關的。
2014年6月,萬科與百度簽約,啟動商用地產科技化運營,將“定位引擎、大數據、營銷工具”三類核心技術引入萬科商業物業運營中。試圖通過定位引擎和大數據分析,調整商業地產的招商策略,分析商場人流活動軌跡、消費習慣等,以便精準營銷。
2014年8月,萬科集團首次上線“萬享會”,是一款基于微信平臺的全民互動營銷工具,任何人均可注冊成為萬科線上經紀人。“萬享會”包括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全民經紀人”,即鼓勵注冊人推薦客戶購買萬科項目;一個是“分享達人”,即鼓勵注冊人對萬科信息進行傳播,并從中發現意見領袖和潛在的客戶需求。
緊接著,萬科與淘寶合作,淘寶用戶可以在萬科全國21個城市中的23個樓盤直接沖抵購房款,最高可抵扣200萬元。媒體報道,此舉可能使淘寶用戶購房成本節省最多10%。萬科方面表示這是萬科運用互聯網的一次創新嘗試,萬科將以學習和開放的心態去探索各種可能性。
萬科的互聯網思維,一種是營銷噱頭,一種是所謂的O2O。
萬科已開始嘗試通過線上平臺來促進銷售。2014年7月初,上海萬科新推出兩款網絡化全名營銷產品,即“萬科經紀人平臺”與“分享達人”,兩大系統的核心是將客戶源推薦給萬科,成功之后萬科提供傭金。隨后沈陽萬科、合肥萬科、西安萬科等均已建立屬于自己的全民營銷平臺。
郁亮認為,“中國住宅業務的頂點是在10年以后,人均GDP 13000美金之后。不思改變的公司風險最大,今天不是選擇做還是不做,而是做了之后風險大與小的問題,只有應對變化是唯一的選擇。”
NO.10 韓永坤
沒有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只有時間差
采訪的前一天,韓永坤在微信朋友圈里轉發了一條消息,是說他一個做茶葉生意的朋友參加CCTV2大型創業欄目《創業英雄匯》,希望獲得嘉賓的投資,但是他把茶葉產品和互聯網捆綁的做法并沒有得到投資人的欣賞,反倒招來抨擊:“茶葉就該老老實實在線下賣。”好在最后有一位女士表示愿意投資100萬元,而這個女士正是和房地產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田樸瑁。
在過去的一年中,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如此之大,互聯網和房地產這兩個原本不搭界的產業竟會如此緊密地走在一起,甚至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為此,韓永坤給予了一句話的評價:“沒有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只有時間差。”
早在幾年前,韓永坤就意識到互聯網會對房地產行業造成很大的沖擊,他在采訪中也多次感嘆,現在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大佬在和他溝通中流露出向互聯網轉型的想法,而他則沒有了前幾年的孤獨感,因為在幾年前,每當他把互聯網和房地產掛鉤時,幾乎得不到任何人的響應。
萬有引力在過去的兩年當中,嘗試了很多路子,無論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移動電商,還是自媒體和大數據,甚至包括“小米公寓”,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嘗試,是因為萬有引力意識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危機,想盡快做出改變,來迎合市場的轉型。
當時萬有引力在互聯網轉型方面制定了三個方向:第一個是要走“去渠道化”,通過移動互聯網探索出新的渠道,不再受原來渠道的限制;第二個是O2O模式,這一點在日后也成為了眾多房地產企業趨之若鶩的努力方向;第三個則是希望利用自己在房地產方面的經驗,做“小米公寓”的模式。
但在經歷了眾多曲折后,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移動互聯網,對此韓永坤也總結了兩個觀點,對萬有引力的這段經歷做出了總結,一個是“只要出發,就會抵達”,另一個是“所有的成功并不是之前規劃的,而是探索出來的”。
韓永坤興致勃勃地在黑板上寫起了板書,把過去一段時間萬有引力總結出的經驗描繪成“2015新營銷生態圈”。
這個“新營銷生態圈”包括新媒體平臺、全民渠道平臺、全民經紀人、大數據平臺和O2O五大部分,在他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互相打通的生態圈,一環影響著另一環。
在韓永坤的概念里,2015年勢必會是變線的一年,而萬有引力目前也掌握著數個獨一無二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萬有引力是唯一做跨界微信運營號的房地產廣告公司,目前他們基本形成了一個地域性的自媒體聯盟,僅僅在青島一地,他們就擁有53個微信大號,已經掌握了線上的流量入口;除此之外,那里云的大數據也是他們獨有的優勢,通過收到的數據分析客戶的購房意向,他們做出的數據顯示,客戶的意向率一般是4~5%,來訪率則達到1.9%,通過標簽搜索精確目標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