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1月22日9時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霖敲響了深交所大鐘,萬達院線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上市,并成為首家登陸A股的院線公司。加之去年年底于港交所上市的萬達商業地產和借殼的萬達酒店和美國AMC,萬達集團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進一步擴充商業帝國的版圖。
近六年來,萬達院線穩穩占據院線票房第一的位置。不論院線票房第二名如何交替,第一始終是萬達。在萬達取得笑傲電影市場的成績的過程中,中國電影也迎來耀眼的發展期。
電影《心花路放》和《泰坦尼克號》哪部更好看?2014年國慶檔華語影片《心花路放》上映時連續三夭票房過億元,僅用3夭就拿下了3.6億元的票房。而卡梅隆執導的《泰坦尼克號》,曾創下1998年中國票房紀錄并保持了十一年才被超越,這個票房數字也是3.6億元。間隔十五年,雖然票房數字難以說明影片的受歡迎程度,但卻側面描繪出了中國電影票房的進化之路。
相比“突破100億元票房”用時十六年,中國電影票房從100億元翻番到200億元,僅用了三年時間。到2014年9月1日,中國電影僅用了8個月時間便輕松突破200億元票房。而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2003年之前,中國電影的年票房規模一直在10億元左右徘徊,在最低谷的1999年,總票房僅8.1億元。
中國電影票房為何爆發增長?
電影票房規模的增長實際上與中國電影銀幕的快速擴容密切相關。2003年,全國主流院線僅有影院1140家,銀幕1923塊;2014年12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在一次會議上表示,截至11月25日,2014年全國城市影院新增銀幕4500多塊,銀幕總數已達1.76萬塊。
電影行業是一個工業產業,但它更是一個零售商業,它的零售網點就是影院。銀幕增長的實質是電影院線的擴張,其載體其實就是商業地產。
再牛的影評人也沒法代表所有人表態究竟喜歡《心花路放》,還是更愛看《泰坦尼克號》。兩部影片同樣吸引了大批觀眾蜂擁觀看,不同的只是1998年《泰坦尼克號》上映時大多在戲院、劇院和禮堂,而如今影院則進駐商業地產成為主流,《心花路放》幾乎都棲身在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等項目中。2012年,某網站有過一個調查,在票房排名前200名的影院中,有185家是位于購物中心內,獨立的單體影院只有15家,觀影購物一體化的休閑方式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消費模式。
從產業發展的特征來看,過去十年是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時期,而與此同時這也是中國房地產快速發展的一個階段。
如果將過去十年電影票房增長曲線與同期中國商業地產銷售數據增長曲線做一對比,其走勢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吻合性。2003年全年,我國商業地產銷售額僅為1007.76億元;到2005年,商業地產銷售突破2000億元,達到2085億元。從2008年開始,商業地產連續三年“大躍進”,截至2012年底,商業地產銷售額達到6999.57億元,為2008年的3倍。從2014年初到10月份,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已經達到5822.56億元,全年有望突破7000億元大關。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從電影與商業地產兩個行業的需求和階段性特征來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和契合性。
院線成商業地產“標配”
萬達集團于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院線公司進軍電影產業。成立當年,萬達影院就盈利了,而且“一不小心”成了行業老大。2012年5月,萬達斥資26億美元收購全球排名第二的院線AMC,在不到一年時間內,AMC扭虧為盈。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已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而且絲毫沒有減速,保守估計,2018年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王健林2014年11月28日在大連高級經理學院與中青班學員交流時表示,萬達院線大概65%的店是租賃萬達商業地產,租金都是統一標準,沒有任何優惠,院線收入靠票房分成,每塊銀幕的平均收入是行業的2倍,每塊屏幕的利潤是行業平均的3倍。
“萬達模式”已成為地產業常態,世貿、保利、恒大、今典、金逸的母公司嘉裕地產等紛紛加大院線建設的投入。
萬達的成功,讓同業的觀望者迅速入局。2010年開始,房地產資本大鱷們迅速入局電影院線。
世茂股份2012年年報顯示,世茂影院實現營業收入1.0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64.3%,截至2012年末,世茂影院在全國各地共有10家門店以及擁有87塊銀幕,影院座位數亦增加至1.16萬個。此前世茂股份即透露在2013年,公司將在現有10家影院的基礎上,再新開4~5家店。
保利影業直投了18家影院,經營管理著87家影院、近500塊銀幕,更成為了中國新生代院線里不容忽視的力量。
金逸與萬達院線一樣,同樣擁有地產背景,其身后是跨區域、跨行業的綜合性商業實體——嘉裕集團,曾與萬達PK沖擊院線第一股。金逸影視在廣州、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個城市擁有近60家自營影院——“金逸國際電影城”,符合國際先進技術標準的電影放映廳有300多個,總坐席超過6萬個。
此外,近兩年今典集團旗下今典影院擴張迅猛,達到了1~2年建立100家左右影院的擴張速度。
資料顯示,恒大集團早在2010年11月就斥資10億元成立恒大文化產業集團。集團下設電影、院線、音樂、動漫、經紀、歌舞、發行等板塊,覆蓋影視行業全產業鏈。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恒大的特點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成最好的。許家印拿院線舉例:恒大在全國有200多個樓盤,每一個樓盤都有恒大劇場,每個劇場建設大概有6-8塊銀幕,200個樓盤就是1200~1600塊銀幕,不做則已,一做就是1200-1600塊銀幕。
電影票房拉動商業消費
北京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五棵松(旌艦店)位于北京五棵松體育館北側的卓展購物中心第五、六層,地處西長安街及西四環交匯處,擁有17個放映廳,包括了14個普通放映廳,一個600人超大廳,兩個VIP廳,總座位數約3,500個,建筑面積約15,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電影院。也成為了剛過去的2014年里全國唯一一個單個影城票房過億的影院。
盡管每天來這里看電影的觀眾們絡繹不絕,但是影院所在的卓展購物中心的經營狀況卻可以稱得上是極其的凄慘。“影院為商場聚集人氣”的說法在這里幾乎得不到有力的證明,人們為觀影而來,電影散場而去,而這里的邏輯便是:商業地產支撐了電影業發展,但電影業卻支撐不動商業地產的發展。
在耀萊成龍國際影城門口,記者隨機采訪了一對剛剛看完電影的年輕情侶,他們表示,因為住得離這里不遠,并且該影院的設備和條件都不錯,因此常常過來這里看電影。而對于觀影之余是否會在商場里進行消費的問題,其中年輕的王小姐表示,一般來說看完電影就會直接回家,偶爾在這里吃飯或稍微逛逛,一來這個商場里面的品牌和消費門檻較高,二來他們團購的電影票僅贈送3小時的免費停車,因此不會逗留太久。
隨后,記者在幾個團購網站上瀏覽了北京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五棵松店的團購信息,了解到原價90元的2D/3D電影票,在團購網站上僅售35元,全場不限時段通兌,并贈送3個小時免費停車。
這樣的價格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極具誘惑的,在團購頁面的評論里,記者也看到了不少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人很多”、“團購多次了,很劃算”。甚至不少消費者也注意到了影院的火爆跟周邊商家形成的冷清形成的鮮明對比:“不管周圍換了多少次商家,電影院永遠屹立不倒。”“感覺電影院和卓展是兩個世界,電影院總是人爆滿。”當然也有一些人從側面贊揚了卓展購物中心的優勢:“看電影出來還可以逛逛商場,商場很大,但是沒有幾個人,所以逛起來很舒服。”
如今,商業地產的蓬勃發展貢獻了大量影院的繁榮,也打下了票房的基礎。反之,商業地產也指望著影院能給商場本身帶來更多的人流量。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商業地產的無度發展,卻未必能夠獲得期望的回報。全國票房第一的影院和經營得一塌糊涂的商場的存在和并行就是一個絕佳的案例,它足以讓商場的經營者們重新思考一下商業地產和影院的關系。
電影在狂歡 地產有文化
國內電影消費市場的火爆,引來眾多資本逐鹿影市。而正在焦慮與掙扎中轉型的地產似乎對打好“電影”這張牌早已準備就緒。
恒大和萬達在競爭,不比拼商業地產,不廝殺民生住宅,兩個地產土豪在電影上先進行了對壘。
2015年伊始,兩部動畫影片《十萬個冷笑話》和《龍騎俠》都熱映,而它們的出品方分別是萬達和恒大兩個地產土豪。雖然萬達進軍電影工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而且早早精心打造院線先發制人穩坐行業老大,但恒大在電影方面的動作也不容小覷,一如進軍足球時的霸氣,許家印的院線計劃比起萬達、世茂等地產電影跨界先行者們的目標更為龐大恢弘宏,曾放言:“每一個樓盤都有恒大劇場,200個樓盤就是1200到1600塊銀幕。”豪言猶在耳,2014年,由恒大電影出品、周杰倫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二部電影作品《夭臺愛情》自7月11日在全國上映以來,口碑不斷爆棚,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億元的歌舞片。而由恒大電影、銀海影視聯合出品,并由恒大電影全面負責宣傳發行的電影《推拿》,在2014年11月的第51屆金馬獎評選中狂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人、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剪輯六項大獎,成為本屆金馬獎的最大贏家。
恒大的目標能否實現還要看高調的“許教授”還會出什么奇招,但到目前為止,萬達院線已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有壟斷地位,而這與其有商業地產強有力的依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房地產和影視產業原本是涇渭分明,但是一旦牽手便又有混搭的時尚味道,形成了絕配的效果,以萬達為代表的院線成功可以說是房地產行業和中國電影業相互借勢的最好成果。
站在世界范圍來看,電影和地產結合發展的成功榜樣也不少,迪士尼樂園就是個典型代表。
從1928年5月,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米老鼠系列”第一集《瘋狂的飛機》上映,到后來迪士尼公司的諸多經典動畫,比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阿拉丁》、《羅賓漢》、《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盡管題材各異、風格迥然不同,但都大獲成功。動畫電影成功之后,迪士尼開始了向主題公園拓展的步伐。1955年,迪士尼在美國加州建立了第一家迪士尼樂園,通過將動畫片中的魔幻和快樂場景“復制”展現在人們生活中,給更多的人帶去歡樂。而迪士尼樂園也成了迪士尼的搖錢樹,利潤甚至可以是總獲利的一半。
在過去的90多年里,迪士尼集團成功地打造了迪士尼品牌,隨著米老鼠、唐老鴨、高菲狗、小熊維尼等一系列卡通人物形象從美國走向世界,迪士尼這一品牌也逐漸深入人心。作為這個商業帝國的核心資產,迪士尼品牌已經成為一塊金字招牌,為這個跨國企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
如果不出意外,中國電影工業發展中各種令人驚喜的數字還會不斷躍升。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影視產業已越來越不缺資金,而地產商在越來越“有文化”的情況下,更多需要的是投資文化的長遠眼光與對文化的持久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