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隨著商業地產的發展,房地產和電影走得越來越近。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基礎,人們自然就開始追求精神生活,飽暖思“影”欲。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電影院,開始為自己的精神食糧買單。電影的繁榮同時也讓一些商業地產運營者看到了出路,甚至有些開發商直接開辟出了電影副業。
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張寶全就是其中之一。他早于2004年開始涉足電影產業,最初被認為“不務正業”。而且他當初切入電影的角度既不是拍片,也不是開影院,可謂是絕對的“冷門”。
此前,中國電影院線僅在一線城市中布局,很多二、三線城市的人們無法接觸到最新上映的電影,這成了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瓶頸。不難發現,中國電影缺少的并不是好的創作,而中國電影真正缺少的是放映電影的渠道。
所以,在2004年,一向熱衷于電影的張寶全看到了數字放映技術的發展將對電影市場帶來的重大改變。他選擇了當時國內還鮮有人問津的數字放映技術投資作為出發點,并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了一條電影產業鏈,包括數字放映設備、放映管理平臺、院線、影院、制片。
隨著數字放映的誕生,中國電影的布局被徹底顛覆。到目前為止,張寶全的蒙太奇數字放映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從一線城市縱深到三、四線城市。放映模式的變化與改善,直接降低了影院投資門檻,不僅使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有機會走進影院、消費電影,也催發了影院投資熱。數字時代,影院管理模式也面臨變革,單靠人管理機器和網絡顯然行不通了,張寶全再次發揮了他的敏銳性,從2006年起步,目前已研發出了國內唯一能實現遠程放映監播、設備監管的數字影院管理平臺——UCS-NOC系統。
電影需要物理空間,商業地產需要運營內容,因此電影和地產不斷融合,如何將電影和地產的利益都最大化,一直是從業者試圖探索的模式。
2014年,張寶全在他正傾力打造的紅樹林度假世界中,再次推出了一個全新的電影產業模式——電影融入到度假目的地中,經營“電影生活方式”。他給這個創新的業態取名為——電影工坊。包括了13個電影外景街區、50個以視頻技術為主的多功能影廳、電影節標準影廳,以及特效攝影棚、剪輯臺等專業的電影制作中心,人們在度假的同時,順便可以拍部家庭微電影、在外景街當個路人甲吃頓飯、享受一次3D電影空間里的未來感聚會。由此,度假地產和電影產生了1+1>2的消費引擎。張寶全認為,目前在中國,電影和地產的相融僅僅體現在商業地產院線和影視城上,還沒有一條完善的、卻又影響彼此的產業鏈存在,他希望紅樹林的電影工坊能成為模式范例。產業要有營利模式,所謂模式就是由上下游構成一個商業圈,要比傳統的圈子給上下游帶來的利益更好。
張寶全說他要打造的不是一個只能放電影的影院,而是把電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植入到項目之中。過去的傳統商業模式是“賣產品”,是一種在特定場地消費特定內容的功能性消費。而在未來,這種商業模式勢必會遇到瓶頸,生活方式的商業才是未來,生活方式的消費比傳統產業更具優勢。
電影消費也是如此,僅有的觀影不能長久地留住客戶,只有將電影文化融入到生活方式中,才能將電影產業最大化,所產生的體驗也將是顛覆性的。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讓電影落“地”這件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