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根據(jù)四川省首屆結構設計競賽橋梁工程組的競賽細則,結合對材料的性能分析,通過方案構思、結構選型、結構建模、受荷分析和模型制作五個方面,介紹了三跨連續(xù)橋梁承重模型的結構設計和模型制作方法。
關鍵詞:結構設計競賽;三跨連續(xù)橋梁;承重模型;模型設計;模型制作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U318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5-019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28
為深入推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大學生工程結構設計與實踐能力,促進四川省高校大學生相互學習和交流。在2014年11月中旬如期舉辦了“2014首屆四川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這是繼全國大學生結構模型設計競賽之后,四川省高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學子的又一次重大賽事。競賽由四川省教育廳主辦,西南交通大學承辦。競賽題目為“三跨連續(xù)橋梁結構承重競賽”,要求設計自重在一定范圍內(nèi)且有較大承載能力的橋梁模型。首屆四川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的成功舉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 競賽細則
競賽組委會統(tǒng)一提供PVC塑膠板(2mm厚)、鉛發(fā)絲線、橡皮圈、白卡紙和AB膠三種材料,各參賽隊設計、制作模型僅限于使用以上材料。其中軟質(zhì)PVC塑膠板:厚度2mm,用于制作結構構件;鉛發(fā)絲線:用于模擬懸索橋的主纜和斜拉橋的拉索;橡皮圈:為斜拉橋的拉索和懸索橋的主纜提供彈力;白卡紙:僅用于模型橋面的制作。結構模型的總重量不超過1000g,對加載成功的模型根據(jù)荷重比和撓度綜合算分排名。橋梁的類型不限,但必須保持主梁和橋面為連續(xù)的,模型的縱橋向長度要求在區(qū)間(1770,1790)mm范圍內(nèi),橫橋向?qū)挾纫笤趨^(qū)間(200,250)mm范圍內(nèi),橋面縱坡控制在3.0%。模型橋面以上須保證不小于寬200mm×200mm的橋面通行凈空,以用于移動小車加載。模型加載實驗平臺共設置4個支座,位于一條直線上,兩端支座中線水平間距為1770mm,2個中間支座可以左右移動,可以升降,支座均可為模型提供豎向約束和水平約束,但不提供轉(zhuǎn)動約束。模型各跨中需設集中荷載吊點施加靜荷載,小車移動荷載停在最不利跨中,總承重26kg,荷載值達達260N。
2 主要材料性能分析
PVC板屬于正交異性板,彈性模量E=1.5~15MPa,取樣板長60.1cm,寬15.2cm的PVC板,稱其質(zhì)量為85g,通過計算其密度大致為465.2kg/m3。通過簡單的實驗發(fā)現(xiàn),沿順紋方向裁剪PVC板所得桿件強度高,可以達到最高強度30MPa左右,適合做拉壓桿構件,而垂直于順紋方向強度很低,不適合作為結構主要構件;白卡紙質(zhì)量輕且強度高,但單層紙張穩(wěn)定性不好,所以用白卡紙制作橋面時需要解決其穩(wěn)定性的問題;鉛發(fā)絲線屬于柔性材料,適用于制作斜拉橋和懸索橋的拉索。
3 方案構思
根據(jù)競賽的基本競賽規(guī)則:在一定的材料下制作橋梁,如果所設計的橋梁在滿足加載的情況下品質(zhì)較輕且變形小即可以獲得勝利,當然還要考慮創(chuàng)新性、美觀性等其他附加條件。實際工程中要求建筑具有“安全性、適應性、耐久性”,基于競賽規(guī)則和實際工程特點,隊員們提出了“輕質(zhì)高強、安全可靠、精致美觀”的設計理念。圍繞著這個設計理念對整體方案的設計進行了構思,主要步驟為:(1)根據(jù)大賽尺寸要求,初步確定橋梁的跨度,高度和寬度;(2)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和資料分析,進行結構選型,設計出滿足要求的橋梁大體模型;以實際情況為準,設計尺寸,提取出計算簡圖;(3)利用SM-solver和sap2000等軟件繪制出模型效果圖,對結構進行加載模擬,進行受力分析,計算出各梁、桿件的軸力、剪力和彎矩等,驗證結構是否滿足承載力要求、剛度要求和穩(wěn)定性要求;(4)進行模型的實際制作,檢驗模型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4 結構選型
4.1 整體選型
結合本次競賽的各材料的性能對斜拉橋、懸索、拱橋、桁架橋、梁式橋進行了比較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用于大跨度橋的斜拉橋和懸索橋雖然質(zhì)量可以很輕,但在較大的荷載作用下會產(chǎn)生較大撓度和振動,雖然鉛發(fā)絲線抗拉強度高,但PVC板做成主塔抗壓也不太合適,這兩種橋型不是最好的選擇;拱橋承載力高,但對材料的抗壓要求也很高,在施工上PVC板不宜制作拱圈,使用不當會浪費很多材料;梁式橋承載能力強,但跨中彎矩大,不易控制其跨中撓度;桁架橋穩(wěn)定性好,剛度大,適合與其他橋型組合運用。綜合考慮結構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等要求以及材料的最省原則,分析后決定采用梁式橋和桁架橋的組合體系。它既具有梁式橋承載能力強的特點,又具有桁架橋剛度大的特點,并且自重也很輕,兩者結合可以充分發(fā)揮材料性能,達到輕質(zhì)高強的目的。
4.2 桁架選型
為盡量節(jié)省材料,將桁架設置在縱梁的下方,做成上承式結構,這樣橋面就具有足夠的空間,考慮到中間梁跨中部有集中荷載,并且集中荷載較大,為均勻分布力,選擇力——橫梁——縱梁——桁架和支座的傳力路徑。根據(jù)材料抗拉性能強的特性,選擇的桁架要盡量使受拉桿件多一些,受壓桿件少。通過縝密思考和大量實驗,決定下部桁架只設置在兩根邊梁的下方,中間梁跨中點采用用塔式支撐的辦法,將集中荷載均勻地分散到兩邊桁架,以達到均勻受力的效果。這樣的桁架形式不僅充分節(jié)省了材料,并且具有很強的承載能力,模型剛度大,穩(wěn)定性好。
5 結構建模
對于支座的布置,通過軟件SM-solver比較分析了等跨和不等跨兩種情況,發(fā)現(xiàn)不等跨布置優(yōu)于等跨布置,理想的不等跨布置可以使模型三跨跨中最大彎矩達到等值,使得模型總體受力均勻。模型采用三根連續(xù)縱梁,對于縱梁的截面形式,比較分析了T形、三角形和箱形截面,最終根據(jù)受力和施工等方面的綜合考慮,決定采用高寬比為2∶1的箱形截面,其他的拉壓桿件基本采用矩形截面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中間塔式支撐的壓桿,充分利用了PVC板的正交異性,采用T形截面,具有很高的抗壓能力和穩(wěn)定性。
6 受力分析
在結構建模的基礎上,結合構件的計算參數(shù),利用軟件sap2000,模擬施加三期荷載,檢驗模型是否滿足要求。其中,一期荷載為各跨中30N恒荷載和80N小車的移動荷載;二期荷載將靜荷載增加至各跨中60N;第三期荷載是在二期荷載的基礎上施加振動荷載。通過模擬,繪制出結構模型內(nèi)力圖和變形圖。結合所得的數(shù)據(jù),經(jīng)分析認為該模型結構整體受力均勻、承載能力強、剛度大、穩(wěn)定性好滿足變形和抗振的要求。模型整體質(zhì)量為700g,整體撓度最大值不超過1mm。結果充分說明了模型的可靠性,滿足“輕質(zhì)高強、安全可靠”的設計理念。當然,通過軟件模擬的結果和實際結果可能會有不一致,誤差主要來自于計算的假設上,比如軟件模擬時桁架的各節(jié)點是完全鉸接,但在實際的模型制作中是不能實現(xiàn)完全鉸接的。
7 模型制作
競賽的模型制作時間要求控制在20h之內(nèi),這給每個參賽隊伍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怎樣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桿件的裁剪與粘接、模型的組合等工作,成了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在此模型制作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節(jié)點的制作和橋面的制作兩方面,這也是本次模型制作中的兩大特色:(1)節(jié)點制作:拉桿與縱梁的節(jié)點處,預留拉桿90mm長的一段不涂膠水,因此,本來一根矩形拉桿就可以在90mm一段距離內(nèi)分成兩部分,將其粘接于主梁上,粘接相當牢固,也充分節(jié)省了材料。桿件匯集的節(jié)點處通過精心設計,達到無縫粘接的效果,外部采用心形貼片,增強了模型的美感,達到了精致美觀的效果。(2)橋面制作:橫梁間間距大,如果單用白卡紙制作橋面,則橋面剛度和穩(wěn)定性難以得到保證,小車通過時容易產(chǎn)生凹陷,使得小車不能順利通過,所以在橫梁上布置了三條紙帶,并施加了預應力;在橫梁間的縱梁上布置小型襯墊,使之與橫梁平齊。通過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在保證橋面剛度和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節(jié)省了不少材料。通過近19h的努力制作,最終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整個競賽過程中團隊成員相互鼓勵,配合默契,雖然辛苦,但是心里感覺很踏實。
8 結語
此次結構設計競賽我們緊緊圍繞“輕質(zhì)高強、安全可靠、精致美觀”這一設計理念展開,并且達到了這樣的要求。模型在實際加載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一期加載撓度值為0.9mm,二期加載撓度值為1.3mm,滿足振動荷載要求,檢驗了模型設計的正確性。
這次競賽培養(yǎng)了參賽選手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在工程結構設計與實踐能力,在團隊協(xié)作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模型交流會中,各高校學子共同探討,收獲頗多,同學們思維的活躍性和創(chuàng)新性值得贊賞和學習。
首屆四川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的成功舉辦,為四川省下一屆結構設計競賽做了良好的鋪墊,結構設計競賽今后會有長足的發(fā)展,也為川內(nèi)學子參加全國結構設計競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項海帆.橋梁概念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滕家駿,沈平.現(xiàn)代橋梁建筑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 于洋,姜峰,司炳君,檀永剛,等.關于結構設計競賽中模型的設計與制作方法[J].科技咨詢,2007,(18).
[4] 戴潔.結構設計大賽之橋梁模型設計[J].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作者簡介:楊燈(1993-),男,四川瀘州人,就讀于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橋梁結構;韋濤
(1994-),四川瀘州人,就讀于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橋梁結構;黃巍(1993-),男,四川南充人,就讀于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橋梁結構。
(責任編輯: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