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現代蔬菜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規模由幾百畝到上千畝不等,栽培設施一般以日光溫室與塑料大棚為主,資金來源有企業、個體、專業合作社、村集體、項目扶貧資金、對口幫扶單位等。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現代蔬菜產業園區無論是何種經營主體,采取何種經營模式,許多園區都面臨著虧損或倒閉的風險,能夠實現盈利或正常運轉的園區少之又少。
1 "存在問題
1)盲目投資建設。很多園區投資人都是在沒有明確的產業規劃的情況下,僅憑著一腔熱情和想當然,在當地產業政策的激勵下,一哄而上地盲目進入這個行業。很多園區都是先搶地,然后再想發展什么,本末倒置。投資人沒有建設管理蔬菜園區的經驗或經歷,或者對于農業來說根本就是門外漢,只聽說在大棚溫室種菜賺錢,也不調查研究,或者只是到外地看了別人的東西,覺得不錯,回來自己就上馬,結果等建起來才發現與想象的不符,使園區陷入困境。
2)建設質量差。有的園區建設是奔著國家補貼去的,或者是承建者為了套取園區建設資金而偷工減料,或者忽視前期的專業性規劃,導致園區建成后規劃不合理、配套不齊全、質量不合格,甚至根本不能進行正常生產。如某縣扶貧辦2012年幫扶某村建設占地300余畝蔬菜園區,全部60多個塑料大棚均為竹木結構,材質細且連接部位松散。2013年夏季一場大風,幾乎全部被夷為平地,損失慘重。后經調查發現,除了連接部位松散外,所有立柱竟然都沒有地錨,只是淺淺插入地面以下不足20cm。某園區為套取國家資金,竟然在鹽堿度高、幾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建設了幾十個簡易日光溫室,由于土地改良困難,目前除了幾個用來生產蘑菇外,其他的均在閑置。
3)生產設施建造不標準。施工公司照搬外地溫室大棚建造模式,不懂得因地制宜,導致設施不適用,有的冬天不能正常生產,有的雨天棚膜積水,有的不了解當地地下水位淺而隨意下挖,造成冬季土壤濕度大、地溫低,從而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等。
4)農業技術水平低。很多園區從山東壽光等地直接找菜農當技術員,他們缺少必要的農業技術理論知識,不能做到因地制宜,而是死搬硬套,造成指導混亂,把園區變成了實驗田。許多技術員延續傳統的大水大肥種植模式,不懂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不懂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技術,既浪費水肥,增加生產成本高,又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
5)標準化程度不高。蔬菜園區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不同于一家一戶的散種,有些基地技術人員沒有經過綠色有機蔬菜標準化管理技能培訓,還是沿用過去多年的蔬菜種植經驗指導園區生產,一人一套技術,無法實現標準化規范生產。
6)空談理論,不重實踐。有些“高科技園區”在技術方面過分依賴學術專家,或者熱衷炒作高科技概念,不注重實際,結果造成理論和實際嚴重脫節,勞民傷財。
7)土地承包費和人工成本高。以河北省鹽山縣為例,大面積園區土地承包費用都在1000元/畝以上,資金占用比例高。如果生產附加值低的蔬菜產品,即便是產量高,除去生產、人工等費用,也很難實現盈利。同時,隨著全國普遍性用工成本的增加,農村勞動力工資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人工成本更高。某些園區一方面管理層不懂生產和管理方法亂指揮,造成員工積極性不高,整天磨洋工、混日子,生產效率不高。一方面員工沒有經過標準化種植技術培訓,有的根本不懂蔬菜種植技術,就直接上崗,工作效率和完成質量都不高。
8)病蟲害多,重茬嚴重。設施建成后,沒有進行科學平衡施肥與合理輪作,一味重茬連作,亂用化學肥料、農藥,造成土壤生態惡化,病蟲害逐年加重,土壤板結、酸化,土傳病害猖獗,蔬菜產量低、品質差,最終導致園區效益低下。
9)產品滯銷、賣不上價。園區在建設初期沒有做好種植規劃,而是按照常規的種植方案和種植茬口安排生產,在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上市,既沒走綠色有機等高端路徑,也沒做品牌化營銷,銷售渠道只能走傳統批發市場,注定價格上不去,產品滯銷。
10)營運資金不足。蔬菜園區本身投資就較大,資金回收周期長,加上勞動力成本升高,若自身農產品又賣不上價,甚至滯銷,必然導致園區資金緊張,甚至資金鏈斷裂。
2 "解決思路
1)正確進行輿論導向,減少盲目圈地行為。理論上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要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需要進行土地集中經營,但發展規模化、集約化農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和配套的人才、技術和市場培育。建設農業園區要考慮經濟風險,輿論引導不能脫離經濟規律,政策導向也不能暗示土地流轉時國家會有較多的補貼,以免造成盲目的圈地行為。
2)慎重制訂補貼園區的政策。近些年來,國家與地方政府在支持蔬菜發展上力度很大,但收效甚微,原因就是點多、面廣、資金少。對于一個蔬菜園區來說,那點資金是杯水車薪,尤其是對于一個即將倒閉的園區,有與沒有結果是一樣的。發展園區要遵循市場規律,要允許一些園區倒閉,政府不能做慈善機構。因此,政策扶持要慎重,既不能成為個人套取公共資金的對象,也不能成為蔬菜園區盲目發展的誘因。
3)因陋就簡,改進生產。對于建設質量不合格的栽培設施要進行加固,提高其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保溫性能達不到冬季生產要求的溫室,在盡量增加保溫設備、提高設施保溫性能的同時,可以考慮分秋冬茬與冬春茬種植,或者是種植一些耐寒性強的蔬菜。對于土地鹽堿或板結等不適宜作物生長的,一方面要考慮換土,另一方面要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的施用,改大水漫灌、大水大肥為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滴灌或微灌,或者改用無土栽培、立體栽培或食用菌栽培等。
4)加強園區管理與員工培訓。農業園區的管理不同于工業企業的管理,它不便于量化員工的工作量,尤其是在園區效益與員工工資不掛鉤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員工磨洋工、混日子的現象。園區的經營方式與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園區的成功與否。因此,必須加強園區管理,學習先進和成功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園區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加強員工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員工專業技術水平,使每一位生產部門的員工都能根據氣候變化及作物生長狀況作出正確判斷并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或及時把情況反饋給技術人員。
5)創新經營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以企業性質運營的蔬菜園區,由于人工費用高與管理困難,可以創新經營模式,讓園區效益與員工利益掛鉤,提高員工的積極性、責任感與歸屬感,激發每一位員工的工作熱情與活力。如鹽山縣綠之源蔬菜標準園為提高管理效率,把大棚日常生產管理承包給員工,園區根據多年的市場規律,確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位來收購員工的產品,實現利益的合理分配,使得付出與利益正相關,從而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使管理簡單化,園區運營方也能獲得合理的收益。
6)提高園區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園區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要走出去、請進來,與大專院校或科研單位協作,與知名高科技農資企業、大型超市、蔬菜購銷中介多聯系,多聽、多看,不盲目下結論、上項目。要選擇符合園區自身發展需要的東西,以科技來提高產量與品質。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安排茬口。科學調控小氣候,綜合防控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科學化進行水肥管理,采用水肥一體化澆水施肥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等。要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還要在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以企業性質運營的園區,不能跟普通老百姓去競爭,要在提高品質、錯季栽培、延長產業鏈條、拓寬銷售渠道、品牌化建設、休閑觀光等方面做文章,全方位發揮園區整體優勢,爭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