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康巴攝影界和文學的百花園中,胡德明的攝影和隨筆不炫奇,不夸飾,不矯情,不趨時,總是默默地表達著,寓深愛于平易綿密的平面表達和敘事中,風格樸實而不失內在的生命韌性,就像邛都乃至我州九龍、瀘定等鄉野生長出的生機勃勃的各種各樣不知名的野花小草。閱讀這卷份量厚重的融攝影圖片和隨筆為一爐的畫冊,生民眾多、炊煙交織、人間情味,在眼前構筑了一個魏紫姚黃、絢麗多姿的精彩世界,這無疑在彝族文化乃至康巴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舉著火把一路走來的文化,構筑了一幅靚麗的圖景。在此圖景中,人性在火把的光焰下得以彰顯,靈魂在光焰下顯現大愛。火把的豐富內涵賦予人性與藝術多維空間、別樣風姿。 一起嘗嘗彝家的酒彝家的歲月,還得先從火把節的開幕儀式說起。開幕儀式在德明的鏡頭里,是一幅莊重而不失其活潑、磅礴而不失其沉穩、紛呈而不失其雅致的精彩畫面。二分之一的構圖,貌似簡單,一半是冉冉升起的彩色火焰,于澄碧空闊的天海里,平添出喜悅與浪漫的內涵,作者在構圖時,把半幅畫面寄托于此,興許意在昭示民族文化的深厚與灑脫浪漫之勢,向來惜墨如金的德明竟然如此瀟灑地揮灑出半幅畫面,應該是難得的大手筆之舉。
也是在天際處,也是在畫面正中,一長排著金黃色服裝的舞蹈者,手舉火把道具,金黃色與紅色的火焰交相輝映,營造出喜慶與博大氣勢,欣賞至此,腦海里情不自禁地涌現出四個字“天人合一”。云天、草、木、人相依相融,相生相伴,一個民族,與宇宙共存,與高天共存,與大地共存,靈魂與氣質便油然而生。
記得詩人吉狄馬加曾在《彝人談火》中吟誦出這樣的詩句:
“給我們的血液,
給我們的田地
你比人類古老的歷史還要漫長
給我們啟示,給我們慰藉
讓子孫在冥冥中,
看見祖先的模樣
當我們離開人世
······你都會為我們的靈魂
穿上永恒的衣裳。
······你是禁忌
你是召喚
你是夢想
給我們無限的歡樂,
讓我們盡情地歌唱”
張揚優美的詩句,把我引入溫暖而浪漫的世界,引入深邃而富有魅力的世界。同樣,詩句中所吟誦的細節,正是德明先生所親歷親為的,他在一種永恒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中,用鏡頭闡釋“火”的主題,用語言昭示“火”的內涵。
彝族對火的崇拜,與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給人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于火的迷戀與崇拜,是眾多族群所共同擁有的,“火”的主題也就成為人類獨特的生存記憶和文明傳承,火不僅照亮并溫暖了人類的演繹進程,也照亮并溫暖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對“火”的崇拜中,彝族能坦坦蕩蕩高舉火把,不僅照亮一個民族的全部進程,也照亮了一個民族的未來。
至于火把節,毋須一定要尋找到源頭,只要擁有同一個主題即可,這個主題就是追求光明、善良、自由和幸福。
繼續解讀火把節開幕儀式這幅照片,紅色、金黃色、碧綠色融匯在同一片藍天下,歡樂、喜慶、勃勃生機的元素便訴諸人的視覺;男人、女人、藍天、大地相生在同一個地球上,崇敬、仰慕、相伴相依的魅力便震撼著人的靈魂。
這是一幅張揚著熱情、自信的畫面,
這是一幅凸顯著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畫面,
這是一幅蘊涵著與生命息息相關重大主題的畫面。
欣賞著這幅氣勢磅礴的火把節開幕儀式,分明感受到了一個民族堅實而擲地有聲的腳步,向著自己走來;分明感受到了少女般內斂的溫馨之火,映入生命;分明感受到了雄鷹般高遠的理想與氣質,震撼著心靈。
還是開幕式,只是德明先生鏡頭一轉,一幅別致優雅的畫面映入眼簾。身著典雅服裝的少女們,形成一個火把符號,畫面風格猛地由恢弘轉入清麗,如果說恢弘象征著父系的陽剛之氣,那么,眼前的清麗則蘊涵著母性的典雅氣質。欣賞這一畫面,不禁想起這樣兩句催人淚下的語句來:
可曾看見我的父親抽著旱煙
目光依然安詳?
可曾看見我的母親還在?
與鏡頭的敘事相輔相成的,是德明先生筆下的文字:
“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一把把用枯松做成的巨大火把,在山寨的每個角落里冉冉升起來了。”【引自《在那火把節的夜晚》】這時,升起來的豈止是那火把,不難想象,作者此時內心,儼然是在想著自己的父親、母親,想著自己的民族。這是一種情感的迸發,作者在火光映照下,看到了祖先行走過的蜿蜒曲折的山徑小道,看到了火光映照下,自己經歷過的點點滴滴。這時升起來的,儼然是作者滿腔的愛。
“這千萬枝熊熊燃燒的火把,像銀河繁星綴滿茫茫蒼蒼的山嶺,像蜿蜒的金龍奔向蛙鳴不絕的田野。”【引自《在那火把節的夜晚》】順著熊熊燃燒的火把,作者的思緒早已托付給豐富的想象力,情感早已馳騁到養育自己的鄉間田野。火把在作者的眼里,就有著如此碩大的魅力!
“遠望,整個山寨變成了光的波濤、火的海洋。人們在火里歡呼、火里跳躍、火里洗禮。那狂歡的聲浪,一浪接著一浪,翻過高山,穿過草地,悠悠然向遠方蕩去。”【引自《在那火把節的夜晚》】這是歡樂的海洋,不難想象,此時的作者,早已沒入這歡樂的海洋之中了。倘若沒有對養育自己的山川大地的熱愛,倘若沒有對哺育自己的民族的熱愛,怎么會敘述出如此浪漫真實的情感。
欣賞到第059頁時,思緒走進了久聞盛名的“彝族煙盒舞”,幾年前,曾在云南石屏欣賞到了又被稱為“跳弦”“壟楤”的彝族民間舞蹈,相傳這種舞蹈在元明時期就已經趨于成熟,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就達到鼎盛。這是一種彝族民眾喜聞樂見的舞蹈,不論是小孩還是老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喜歡跳煙盒舞,難怪在彝族同胞里有這樣一種說法:“聽見四弦響,腳桿就發癢。”
柔美靈活的煙盒舞,其服裝色調尤其搶眼,多種色調相生相融,在觀眾的視覺里形成一陣陣色彩韻律。原本煙盒舞起源于彝族人的早期生活,許多舞蹈動作都模仿野獸的動作,形成了常見的“三步弦”,當然,這種舞蹈中也融合了挑秧苗上山下山的動作元素,并經歷了由“拍手”到“彈煙盒”的演繹過程,由此,煙盒舞就實現了節奏需要的演變而漸趨成熟。德明先生這幅照片表現的是煙盒舞中的群舞部分,相傳彝族煙盒舞有正弦和雜弦兩部分,產生這兩部分的原因在于發祥地不同所致。在山區形成正弦流派,在壩區形成雜弦流派。煙盒舞舞者手持玖拾盛火草煙的木制煙盒,在四弦伴奏下,彈擊盒底擊節作舞,起節奏明快,氣氛異常熱烈。
德明先生的這幅煙盒舞圖片,是色彩的海洋,是生活的傳承,是情感的流露。作者適時地拍下了跳著煙盒舞的少女的表情,少女們或面帶淺淺的笑容,或微閉嘴唇,均以輕盈柔和的眼神,表達著對這一獨特舞蹈的詮釋和解讀。作者在拍攝的時候,巧妙地表現出色彩的韻律,表現出對這一舞蹈內涵的理解。再就是舞蹈“阿細跳月”,熱情奔放的彝族演員們以靈動多姿的舞蹈,勾勒出靜與動,靈與巧的生動畫面。
當我目光轉移到第58頁“阿細跳月”的畫面時,心里不禁為之一顫,智慧的彝族人竟然以如此鮮明的特色傳承著如此熱情奔放的舞蹈。翻閱相關資料,才知道這種名叫阿細跳月的民間民族舞蹈,在阿細語里稱為“嘎斯比”,是“歡樂跳”的含義,由于這種舞蹈多圍繞篝火起舞,故稱“阿細跳月”,如此富有詩意的名稱已經完美地表達出這一舞蹈的柔美內涵。相傳這種舞蹈發源于云南省彌勒市西山阿細人聚集區。這種舞蹈的特點是男女各有分工,男演員彈大三弦或者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起舞。
思緒不禁聯想到在這塊美麗、神奇的土地上,一群載歌載舞的男女舞蹈者,一邊舞蹈,一邊歌唱,那清澈清亮的民歌像山澗泉水,汩汩流淌,輕柔甜美,那絢麗浪漫的舞蹈宛如山里的流嵐,動人心弦。作者拍下的“阿細跳月”畫面,色彩紛呈,韻律和諧,男女舞者出落成歌舞海洋的一枝獨秀的山茶花。心靈世界里仿佛有清爽山風吹拂,仿佛有歡快溪水在身邊潺潺流淌,仿佛有高燃的的火把,從德明先生對自己民族情感的呵護中燃起,成為一道道靚麗的精神風景。作為優秀的民間集體舞蹈,“阿細跳月”不僅傳承了這一優美的舞蹈源于勞動節奏,而且也傳承了富有情感魅力的、男女相聚于月下,翩翩起舞,富有求偶內涵的浪漫特征。細細端詳圖片“阿細跳月”,耳旁仿佛響起笛子悠揚清脆的歌聲,仿佛聽到弦樂在山澗悠揚纏綿,眼前仿佛看到漂亮的彝家姑娘拍著誘人的掌聲從林中跳出,輕盈柔美地踩著節奏,時緩時急地來到草坪上與心愛的男子歡歌起舞,在載歌載舞中,尋找自己稱心如意的郎君。當一男一女微笑對舞的時候,便以一種特殊的語言,傾訴著內心的情愛,據說阿細跳月這種舞蹈經常通宵達旦地跳,成為頗具魅力的民間舞蹈。這是一幅充滿動感的圖片,她以一種別致的魅力記錄了這一舞蹈符號,其起源既有民族生存的痕跡,也是情感釋放的標本。好一個“阿細跳月”,一個富有濃郁詩情的名字,已經足夠撼動人心了。
木鼓舞是一出令人為之震撼的民間舞蹈,黑白相間的服裝,表達出厚重而莊嚴的歷史內涵,當三排十二人高舉著木鼓,舞姿凝重,鼓聲渾濁的時候,猛然間把觀眾帶入遙遠的歷史煙云之中。木鼓舞并不是只有彝族才喜愛,祖國西南的苗族和佤族也有擊鼓起舞的風俗。木鼓多以截取自然樹木軀干,鑿空而成。如此沉雄古樸的木鼓節奏,無疑是源于早期祭祀禮儀,僅木鼓就被作為強悍族群的象征,而敲擊木鼓、跳木鼓舞則充滿著強烈地崇拜祖先之情,蘊涵著自然崇拜的深刻寓意,示范出鮮明的原始文化特征。
在眾多的民族文化中,鼓是精神的象征,舞則是精神力量的表現,鼓與舞相結合則成為泱泱文化長河。難怪德明先生從45度傾斜角度拍下了木鼓舞情形。想必他在木鼓舞的沉厚節奏中,尋找到了自己民族寄予其中的豐厚內涵,在按下快門時,他的腦海里一定久久地顫栗著厚重的鼓聲,洋溢著對祖先祭祀虔誠地感悟和仰慕。實際上,無論是誰,在現場觀賞木鼓舞的時候,耳旁自然都會響起\"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宏大沉雄之聲,更有甚者還會聆聽到原始社會中人們敲打石器的古樸浪漫之聲律。正是這樣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易·系辭》中有\"鼓之舞之以盡神\"的記述,這恰好說明鼓的出現,使人類的舞蹈得以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
不能猜想作者舉著相機,在火把節的浪漫場景中完成選景、構圖時,胸懷著怎樣的情感,其實,我以為作者每一次篩選都應該是一次艱難的過程。因為作者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一直舉著火把,他用自己滿腔的情懷,用自己睿智的眼光,用自己虔誠的祈禱,以一種殊異的視野和角度,傾訴著自己對祖先文化的解讀,傾訴著自己對族群文化的詮釋。
歸結起來,德明先生是要努力尋找人性真實的力量,從火把節中發掘出生活河流中蘊涵著的浩大力量。無論是篝火,還是各類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習俗與舞蹈,作者都在執著尋找,尋找到那縷源于遠古的音律、舞姿、內涵,盡管有的文化元素與符號已經距離今天有著較遠的時空。
盡管如此,作者依然努力通過平面表達與文字,展示生命的力量和人間的溫情。如作者展示的夜幕下、曠野里燃起的篝火;村寨里,人們點燃火把爭相奔走的熱鬧場面;一條條火龍,在鄉間田野舞動,通天火光倒映在靜謐的田水里;火龍縈繞于村寨,吟誦著一首首意境高遠的詩篇;圍繞篝火載歌載舞,輕盈浪漫的舞步與火焰相輝映,彰顯出歡樂的生活節奏;篝火旁,人們手拉著手,盡興盡情舞蹈,輕盈的舞步勾勒出一幅幸福生活的場景······
時下能夠靜下心來,用鏡頭藝術地記錄生活,把自己對民族文化的詮釋與感悟通過鏡頭得以表達,能夠用文字表達思想,用思想丈量自己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崇敬,這樣的人已經不多見,而德明先生則是不多見中的一人。他視力不太好,想象他背著相機,踏上故土,用鏡頭采擷故土的風景、人物,需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加之還要用文字來表達,這樣的精神就更加難能可貴。他的眼光始終定位于民族的文化之源,他的腳步始終立足于生養自己的故土,他的思想始終思考著民族的過去與未來,他的向往始終定位于民族的美好前程。
在這些場景表達中,作者捕捉的是一種規律性的敘事信仰,彰顯的是人性的力量,肯定的是生命的溫情,凸顯的是現實世界里的人性亮色,是現實生活的幸福與溫暖,是世界情感化、文明化的奔騰贊美,在如此溫馨悠雅地傾訴中,使我們獲得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義。 德明先生在篝火叢中,用情感與生命始終如一地高舉著火把,光焰在他摯愛的故土上構筑成了情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