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一家制衣公司因與當地一些群眾發生過糾紛,而將矛盾擴大到全體群眾,為限制當地群眾就業,公司借口其有知情權,有權獲取應聘者的真實信息,在招聘啟事中特別提及:凡當地居(村)民應聘,必須持居委會(村委會)、派出所開具的“誠信證明”,內容包括證明該先生(女士)品行端正、誠實守信,從無違法、違紀等不良記錄,且居委會(村委會)、派出所必須承諾,如有虛假,愿意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我們雖然身體狀況良好,且身份證、戶口本、健康證齊全,可由于居委會、派出所不愿意出具“奇葩”證明,而被公司拒之門外。請問:公司的做法對嗎?
讀者:歐陽萍萍等11人
歐陽萍萍等讀者:
公司的做法是錯誤的。
一方面,雖然《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定用人單位享有知情權,即“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但其強調的是必須“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而是否品行端正,是否誠實守信,是否從無違法、違紀等不良記錄,與招收普通員工、從事一般的工作,與制衣勞動合同的簽訂并沒有直接關聯。哪怕應聘者存在不當情形,公司也可以通過教育,促使其改正和轉變。更何況該法條中只是要求“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而不是“證明”。同時,“誠信證明”中要求居委會(村委會)、派出所承諾,如果弄虛作假,則“愿意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實質上就是一種用工擔保,而《勞動合同法》第九條已明確指出:“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另一方面,《就業促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鑒于“無犯罪記錄證明”等誠信內容,主要適用于服兵役、入黨、招錄公務員等政審需要,以及從事安保、航空招飛等特殊職業,而公司所提供的勞動崗位并無特殊之處,其為了“打擊報復”,自行設置“奇葩”錄用門檻,強行要求應聘者提供“誠信證明”,明顯是對應聘者刁難,構成就業歧視。對此,該法第六十二條指出:“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即你們有權要求法院責令公司撤銷提供“誠信證明”的做法,按正常情形進行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