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一年前,因公司的兩名員工不辭而別且一直下落不明,公司只好在單方解除與他們的勞動合同的同時,將他們應得的當月工資,全部交由公證機關提存。近日,兩名員工回到公司,雖然他們對解除勞動合同一事沒有異議,但卻以公司在長時間里沒有實際向他們本人支付工資,他們也沒有實際得到,構成未及時給付工資為由,不僅要求公司補發工資,甚至要求公司按照應付工資金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向他們加付賠償金。請問:兩名員工的請求成立嗎?
讀者:鄧慧茹
鄧慧茹讀者:
兩名員工的請求不能成立。
雖然《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用人單位應將工資支付給勞動者本人。”《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第(一)項也指出,“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可以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但這只是針對勞動者能夠按時領取,或者是由于用人單位的過錯,導致沒有按時支付而言。就勞動者本人原因所造成,或用人單位已經采取提存等積極措施的,則不在其列。因為工資提存,是指由于勞動者的原因,使得用人單位無法向其交付工資時,用人單位將工資交給提存部門而使權利、義務關系消滅的行為。也就是實說,提存的法律后果,將不論勞動者實際受領與否,都會產生工資支付關系終止的法律效力。《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二)債權人下落不明;(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標的物不適于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提存公證規則》第五條亦已明確:“債務清償期限屆至,有下列情況之一使債務人無法按時給付的,公證處可以根據債務人申請依法辦理提存:(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或延遲受領債之標的的;(二)債權人不在債務履行地又不能受到履行地受領的;(三)債權人不清、地址不詳,或失蹤、死亡(消滅)其繼承人不清,或無行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的。”正因為公司將兩名員工應得的工資提存,是由于其不辭而別且一直下落不明,而提存的部門為法定的公證機關,即與上述規定吻合,決定了兩名員工只能向公證機關受領,公司對其已經不存在支付責任,更不必加付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