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種子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并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部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法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草案在育種創新體制機制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規定,無疑將對激發育種活力、推動我國種業進入發展快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制度保障。
加強育種基礎性研究,夯實種業創新根基
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重點開展育種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應用技術研究。
一粒種,萬擔糧。基礎性育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周期長、經濟效益不明顯,我國的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育種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農業科研財政投入占農業GDP比重僅為0.53%左右,低于1%的國際平均水平,還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數(2.37%)的1/4,而其中用于育種的科研項目經費有80%都投入到商業性育種當中,對基礎性育種投入就更少,導致育種的基礎材料缺乏,從事基礎性研究的人才流失嚴重。“這是我國修飾性、模仿性和低水平重復品種多,有突破性的原始創新品種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坦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指出,種業科技的歷史發展證明,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是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種的基礎,也是盡快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前提。
然而,對于種子企業來說,從事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動力不足。“企業更愿意搞幾大雜交作物的商業性育種研究,這些研究商業價值更大,品種也容易得到保護,企業育種投資相對收益更高、見效更快。”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綜合處調研員楊海生說,“因此,科研院所和高校就要搞企業做不了的基礎性研究和不愿做的公益性育種研究。”
“和企業相比,科研院所與高校從事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優勢更大,平臺也更完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認為,“科研院所和高校從事育種研究的時間大都比較長,掌握的種質資源更豐富,人才和技術積累的更加深厚,此外設備和儀器也更加全面和現代。”
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完善我國的育種創新體制,加大對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種的投入力度,引導激勵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多的從事基礎性研究,減少其商業性育種上的國家項目支持,一方面給企業的商業化育種留出空間;另一方面也是為我國育種科研的均衡發展提供保證,從而形成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有序分工、密切配合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國家加強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礎性、公益性相關學科建設,對持續提高我國種業原始創新能力具有深刻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農科院在作物種質資源、分子生物學、功能基因組等領域,支持59個種業基礎研究團隊開展長期穩定研究,發掘了一批有重要農藝性狀的新基因,小麥多倍化雜種優勢形成機理等多項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激活自主創新活力,讓種企唱主角
鼓勵種子企業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
我國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一直是以科研院校為主,而作為直接聯系市場的種子企業,由于科研力量相對薄弱,加上國家鼓勵和保護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尚未真正形成自主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