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果實除有辛辣味可作調料之外,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可以生食也可以炒食,還可以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辣椒醬等。辣椒已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是辣椒種植時要防治病害的發生,下面主要說說辣椒疫霉病的防治。
一、發病癥狀
辣椒疫霉病在辣椒全生育期地上綠色部分及根部均受害,苗期發病莖基部呈暗綠色水漬狀軟腐或伏倒,即苗期得病時的莖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蔫死,木質的幼莖根莖組織腐爛,莖葉急速萎蔫,幼苗枯死。成株主莖基部及分枝受害初產生較少褐斑病,然后迅速向四周擴展,包括全莖,后期病部呈褐色,與健康組織界線明顯。
根部感染病株須根減少,側根為淡褐色或深褐色,后期腐爛。主莖或根部全株枯死,側枝受害,其上枝條枯死。葉片發病呈水漬狀由邊緣向內擴展,后為淡褐色。花器官發病表現為變褐軟腐、脫落。
果實多從蒂部發病,初期呈水漬狀病斑,潮濕時軟腐,病健交界明顯。如環境適宜迅速向外擴大,導致果實腐爛。
二、發病原因
該病由鞭毛菌亞門真菌辣椒疫霉引起。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桓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及種子上越冬,其中土壤病殘體帶菌率高,是主要浸染源。條件適宜時,越冬后的病菌經雨水飛濺或灌溉水傳到莖基部或近地面植株上,引起發病。
因此,辣椒疫霉病成為發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的毀滅性病害。高溫、高濕、降雨日數多、雨量大,有利于病害發生。
三、農業防治
1.合理倒茬。合理倒茬是農業生產中不可忽視的耕作措施,合理的耕作制度與布局,對辣椒的生長非常有利。
在病區要避免以茄科、葫蘆科作物連作,最好用小麥地為前茬。病區要搞好田間衛生,在辣椒全部收獲后及時拔除植株并徹底清理病殘組織,進行秋深翻。高畦栽培或選擇坡地種植,不利于該病的發生發展。
2.整地。采取以控制溫度為中心的栽培措施,辣椒直播定植前必須精細平整土地,施足腐熟有機肥,要高壟、平畦沙地栽培或地膜栽培。
3.科學管理,選用無病品種。在育苗時用無菌土壤和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料,移栽田塊基肥要充足,栽后按生長需要及時追肥。合理用水,中耕除草,促進個體健壯,增強抗病力。
在高溫雨季,注意雨后及時排水降濕,及時清除病株殘果,減少病源,均有降低發病、減少危害的作用。
4.合理定植。辣椒是淺根耐旱蔬菜,種植密度不能過大,通風透光性好,降低田間濕度,要適時間苗、定植。
四、化學防治
1.土壤處理。應用穴施或撒播對土壤進行處理,以免有其他病原侵入而造成該病提前發生,直播地按每667平方米500克70%敵克松或1500克25%多菌靈混入適量干土或細沙穴施;播撒每667平方米1000克70%敵克松或1500克25%多菌靈,做到杜絕所有的污染源。
2.田間用藥。移栽后幼苗生長前期在高溫雨季來臨之前,以預防為主,雨后晴天立即用藥,效果顯著。藥液主要噴灑在地面和植株基部;中后期以及時防治為主,當田間出現中心病株時,采用噴灑或灌根的方法進行防治。
從6月上旬開始,高溫天氣出現時,就要進行藥劑防治。宜選用64%殺毒礬500~600倍液或45%多菌靈500~600倍液,70%敵克松400倍液,進行噴霧或灌根,可交替使用。
3.用藥時需注意。噴霧或灌根一定掌握好時機。務必在當地習慣發病前10~15天噴霧或灌根,以后每隔7~10天用藥一次,連續預防2~3次。澆水前2~3天或雨后2~3天用藥效果好。配制藥液時,一定按所需濃度嚴格掌握。噴霧或灌根時,一定注意質量,做到均勻周到,從而達到應有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