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暖,各種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要利用有利的氣候資源,克服不利的氣候因素影響,為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調整,提供農業氣候資源,同時對于其他農業環境因子和農業自然資源還有著重要影響。具體到大氣、溫度、水分、風以及災害性天氣對農業都影響。
一、二氧化碳對農業的影響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又通過呼吸作用釋放氧氣。如果田間二氧化碳濃度過低,將對作物光合作用產生不利影響。在光合作用旺盛時,農田植物群體常常出現二氧化碳不足問題,農田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大氣和土壤。作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主要靠大氣供給。所以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可以使光合作用得到促進,對作物有增產作用;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可使葉片有較長的時間維持活躍的光合作用,同樣對增產有利;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將大大增加單位用水所產生的生物量,所以在缺水的地區,增加二氧化碳濃度也可以起到增產效果。
二、溫度對作物的影響
溫度與農業的生產關系非常密切。溫度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分布和產量;溫度影響作物的發育速度,從而影響作物的生育期的長短以及各發育期的早晚;溫度影響光、水資源的利用和作物生產的安排;溫度還影響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
溫度對農業的影響分兩種:(1)空氣溫度對作物的影響。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溫度的要求也不同,當溫度達到0℃時土壤凍結,農活開始或者終止;10℃春季喜溫作物開始播種與生長;20℃作物正常生長。(2)土壤溫度對作物的影響。土壤溫度影響作物的發芽與出苗、影響作物根系的生長和塊莖與塊根的形成、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
三、作物生長受水分的影響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分,作物缺少水分會逐漸枯竭。水是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和形成糖分的原料;水是使養分溶解輸送到周身的溶劑;作物細胞的生長離不開水分,作物利用水分的蒸騰來調節溫度;農作物嚴重缺少水分可以導致減產或者絕收。所以水是農業增收、增產的重要條件之一。
農作物在不同生長發育過程中,各個不同時期所需要的水分多少不同,只有滿足不同時期的水分供給才能取得農業高產。然而自然降水是農作物水分供應和土壤水分的主要來源,是水分平衡的主要收入項,人們直接依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判斷農作物水分供應的好壞。降水太少又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導致作物減產。所以適量的水分對作物產量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作物生長受風力的影響
作物的生長同時受風的影響。有利影響:風能影響農田氣流交換強度,增強地面與空氣熱量與水分等的交換,增加土壤蒸發和作物蒸騰,同時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交換,使作物群體內部的空氣不斷更新,對于植株間溫度、水汽等調節有重要作用;風速較低時,光合作用強度伴隨風速增大而上升;許多植物借助風力進行異花授粉和傳播,風力大小影響授粉效率和種子傳播距離,對植物的繁衍和分布起很大作用。不利影響:風力一般大于6級可對農作物生長產生危害,造成作物倒伏、斷枝、落葉、落花或者落果,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另外造成土壤風蝕、造成風沙災害;加重干旱,傳播病蟲害。
五、光照對作物的影響
光照強度對作物光合作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也隨著增加,光照強度降低光合作用也隨著降低;不同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不同,光照過強或者不足都會導致作物生長不良、產量降低,甚至出現灼傷、黃葉等癥狀,導致作物減產或者死亡。所以光照強度對作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產量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氣候因素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影響,具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們要依據當地的經驗積累及農業知識,相應加強作物各發育期的管理,發揮有利優勢,減少不利影響,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