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進九寨溝,還是1976年的冬天。
那時候,九寨溝還沒有成為自然保護區。兩座林場——勝利林場和長征林場的工人們,每天都在原始森林里開展勞動競賽,看誰砍倒的樹木最大、最多。從山里砍伐的木頭,除用汽車運輸外,還通過白龍江水往下放排,一直漂流到都江堰。
那時候的記憶是在弓杠嶺的山路上,我們的汽車壓死了沖著燈光闖過來的野兔;在九寨溝的蘆葦海里,扔一塊石頭就會驚飛一群野鴨。
那時候的九寨溝,冬天里安靜得出奇。沒有車來車往,沒有人聲鼎沸,也沒有旅游景點。除了偶爾駛過的滿載圓木的汽車外,幾乎見不到人影。那些瀑布一直在孤獨地奔流和傾瀉著,那些海子依舊沉默地倒映著天空的白云。
在民國初年編撰的《南坪縣志》中,記載有“羊峒番部內,海狹長數里,水光深翠,倒映林崗……”這是關于九寨溝最早的文字記載。
說來有趣,中國的很多著名景區都是冥冥之中被上天眷顧而保留下來的。當年山西平遙古城能保護完好并不是人們的有意規劃,而是因為1980年代鄉鎮經濟大發展浪潮時,平遙發展步伐的滯后造成的。九寨溝的森林砍伐本來如火如荼,卻因為“文化大革命”的興起,林業工人們忙于參與火熱的政治活動而幾乎停止。這可能是九寨溝附近的原始生態沒有遭到大規模毀滅性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
九寨溝是幸運的。就在“十年浩劫”剛結束不久,一些科學家和攝影家開始發現它的自然魅力。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竹子開花餓死許多野生大熊貓的事件,直接推動了九寨溝的自然保護工作。更關鍵的是,當時的偏僻小縣南坪(今天的九寨溝縣)一些有作為的官員,如澤仁珠、章小平、張善云等為代表,以難以置信的超前意識和國際眼光,把九寨溝的美景一步一步推向世界。
1978年,中國國務院發文,將九寨溝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聯合國自然遺產委員會將九寨溝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九寨溝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承擔自然遺產公約所賦予的職責:向世界提供它擁有的并應完好無損地留給后代的最大財富,為全人類保護好這一偉大財富。
1997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在九寨溝50多公里長的山谷里,114個大小高山湖泊,4萬多公頃的森林,9個藏族村寨構成一幅壯麗的自然畫卷。
“溝內游覽,溝外吃住娛樂”是九寨溝的開發原則。2015年8月,我們在九寨溝里看到的是封閉管理的景區,統一規劃的觀光大巴,井然有序的游客。即使已經達到每天5萬人的限流狀態,九寨溝里的游覽秩序也夠得上良好。
九寨溝景區的日常管理水平在國內絕對是名列前茅,即使拿到國際上去比較也不會落下風。這是如今九寨溝人最驕傲和自豪的地方。整個景區的衛生環境維護水準很高,盡管游人如織,卻幾乎看不到有遺棄的易拉罐,礦泉水瓶等垃圾。
九寨溝的衛生間也是一流的,采用的是一次性真空包裝處理技術,即使在旺季游客排隊如廁也不會有異味彌漫。九寨溝的游客分流每天由武警戰士來參與疏導,另外有森林警察和消防警察隨時待命,這些都堪稱是國內景區的“黃金配備”!
“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最核心的價值就是那些茂密的森林、純凈的湖水和清亮的瀑布。九寨溝在開發的同時,像愛護眼珠一樣來愛護大自然。這也是景區對外開放40年來風采不減當年的原因,也正是中外游客們紛至沓來的理由。
國際水準、高水平可持續,“天人合一”是九寨溝成為國際知名“吸金”旅游景區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