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史在一系列風格的更迭中延續著。早期的藝術世界對自然景觀的描述很少,風景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與宗教歷史息息相關。16世紀開始風景畫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科并逐步發展起來。狂熱的畫家熱情描繪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17世紀的羅馬是風景畫畫家的主要聚集地,長期旅居在意大利的法國人普桑和洛蘭同其他大多數畫家一樣被古羅馬永恒之城的千年之美所打動,共同譜寫了17世紀風景畫的輝煌。
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一生醉心于羅馬周圍有古代遺跡的景色。他革新古典風景畫,將古堡、羅馬柱等遺跡與自然風景相結合,構建出有神、英雄和圣人的巴洛克式風景。洛蘭生活在一個前浪漫主義時代,他的風景畫中彌漫的是懷舊之美的情調,是一種人為美化的自然景色,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思考——相比于永恒的大自然,一切都是短暫的。歌德曾這樣說到:“在克勞德·洛蘭的藝術世界里,自然即是永恒。”后來英國人常常以洛蘭筆下的風景為標準構建園林。洛蘭的風景甚至還影響到了英國的詩歌,彌爾頓在《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描繪的景象就是洛蘭畫面的理想化再現。洛蘭的繪畫流露出對偉大往昔的緬懷,作品《黎明》(The Dawn)中對古跡的描繪閃現著人文主義情懷。這些隨著時光流逝殘存的宏偉遺跡,散落在羅馬鄉間,雜草淹沒了他們若隱若現的邊緣。千年前的古跡在畫家靜謐的筆觸所營造的氛圍中亙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