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和波蘭建交65周年之際,“從源頭到靈感——波蘭設計中的民族主題”展,以相似的方式理解文化藝術的傳承。此次展覽中的85件當代藝術作品,其靈感均來自于波蘭民族文化,是藝術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波蘭傳統藝術的詮釋。
據介紹,展覽第一部分展出的是波蘭主要區域的經典民族服飾,以及舞蹈微縮模型和少量樂器。傳統服飾是波蘭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此次展出的傳統服飾來自波蘭的主要地區,所涵蓋的時間從19世紀直到現代。精美的織繡紋樣、潔白的蕾絲花邊、亮麗的腰帶與胸章,以及溫潤的琥珀與珊瑚佩飾,以及20組為“國際民族舞蹈展”特別定制的舞蹈微縮模型與民族服飾。為配合舞蹈模型,還展出了部分鄉村樂器,這些來自肖邦時代的有趣樂器,不僅是傳統音樂的遺珠,更是可以奏出樂章的寶藏。
第二部分展出的是波蘭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從波蘭民族文化中汲取當代創作的靈感,帶有鮮明的波蘭民族文化烙印。作品涉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既有餐具、家具和燈具、也有服裝、飾品、小玩具,這些結合了傳統民間圖形與鄉村工具實用性的波蘭民族風格設計,是當代先鋒派藝術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波蘭民族文化的守護與探索。
家庭室內裝潢的審美意識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下,不再重視一些民俗用品原來所代表的意義,而是更專注其裝飾功能。或成為一種審美意識,在展覽上,會發現波蘭的室內裝潢體現在很多細節的裝飾上,比如和中國傳統相似的剪紙。
剪紙是中國與波蘭共有的民間藝術,每當臨近節日,在鄉村小屋下,婦女們總是會忙著做剪紙,用它來裝點節日的氣氛。剪紙作為室內裝飾,取決于房子的布局和其他室內裝飾:根據剪紙的形狀、樣式把它們安放在房間里,由墻和上面的畫、鏡框、天花板橫梁、窗戶等構成背景,形成家居整體裝飾系統。
而在波蘭,家中的陶瓷制品不限于簡單的日常餐具或用品。19世紀下半葉,波蘭地區有兩家分別位于科沃城鎮(Kolo)和弗沃茨瓦韋克市(Wloclawek)的彩瓷廠,這兩家工廠所生產的彩陶制品:碗、盤子、杯子等并不僅僅被視為普通的餐具,也被當作波蘭鄉村特色禮品而被掛在墻上或者藏在櫥柜里,只有節日時候才把它們拿出來使用。
展示氣氛的波蘭民間服飾
波蘭的民族文化悠久燦爛,傳統服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每個節日如:周日、豐收節、羊春驅逐、花節、葡萄酒節等,以及家庭慶祝活動:婚禮、洗禮、葬禮等,都需要根據年齡及婚姻狀況穿戴恰當的服飾。
比如豐富的幾何、花草圖案的東部節日盛裝被認為具有魔力,同時,服飾在此時更加完美的烘托了聚會隆重和歡樂的氣氛。
豐富多樣的歐洲民族服飾,主要分為兩大基本類型:發源于西歐中產階級穿著打扮的西歐服飾,以及從原始服飾中發展出來的中東歐服飾。其分割線穿過中歐地區,蜿蜒由北向南,被視為歐洲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此兩大分類之外,在本地文化的背景影響之下,還存在著獨立發展出來的,具有豐富地方特色的服飾,比如:傳統條紋土布制成的波蘭中部服飾和獨樹一格的匈牙利民族服飾。
創造美麗的自由設計
“自由設計”的概念誕生于2012年,出發點源自服務于波蘭華沙國家民俗博物館多年的工作人員,彼得·沙茨基(PiotrSzacki)提出的一種工藝整體視圖的概念。作為一個民族學家,他觀察物品,并在它們身上能看到其作者和使用者的故事。他被原料轉換成產品特殊的那一時刻所迷住,對他來說,證明了產品首先應該是實用的,實用功能是高于裝飾功能的首要條件,這也是從前手工制作產品的出發點,而更廣泛的象征性含義則取決于環境背景,而不是產品本身的用途。同樣的,實用功能高于一切的理念,對于那些希望創造有用的、有利于大眾并滿足當前需要的產品的現代設計師也是一種挑戰。
同時,設計師們可以把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作為靈感,讓使用者自行選擇產品尺寸、材料等。過程當中還應考慮到制造產品的工藝類型,及其普遍性和實用性。對于稀有工藝和瀕危工藝(如:藤編工藝),可以考慮是否應該和怎樣加入產品設計當中。
此次展覽作品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古老的波蘭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波蘭當代設計師們的傳承與創新,也可以感受到波蘭人民對于自然和生活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