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瓜枯萎病
1.1 癥狀
在整個生長期都能發生,尤其在結瓜前至膨大中期,此時溫度高、濕度大。發病時白天凋萎,早晚恢復,經4~5天后死亡,植株基部皮層縱裂,流出膠質,為病菌侵染維管束所致,是老瓜區西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1.2 病原及發病條件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真菌西瓜尖鐮孢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存活5~6年,部分可存活10年以上。土溫低于23℃、高于34℃時發病輕。土壤含水量高、濕度大時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連作地發病重。
1.3 防治技術
在未發病或發病初期用藥預防,一旦病害蔓延,藥劑防治效果不明顯。移栽后發病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kg,細土100kg,施入定植穴內。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2~3次,每穴灌藥液250mL。枯萎病發病初期,發現枯萎病株后,立即以病株根際為中心,挖深8~10cm、半徑10cm的圓形坑,使主根部分裸露,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每穴灌藥液500mL。
2 西瓜蔓枯病
2.1 癥狀
主要侵染莖蔓,也侵染葉片和果實。葉片染病,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生小黑點。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及全葉,致葉片變黑而枯死。瓜蔓染病,節附近產生灰白色橢圓形至不整齊形病斑,斑上密生小黑點。發病嚴重的,病斑環繞莖及分杈處。果實染病,初產生水浸狀病斑,后中央變為褐色枯死斑,呈星狀開裂,內部呈木栓狀干腐,稍發黑后腐爛。
2.2 病原及發病條件
病原系子囊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附著于病部混入土中越冬。來年溫濕度適合時,經風雨傳播危害。高溫多濕、通風透光不良、施肥不足或植株生長弱時,發生嚴重。
2.3 防治技術
發病初期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每7天噴1次,連續噴3~4次,雨前噴藥效果最好。
3 西瓜炭疽病
3.1 癥狀
西瓜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莖蔓、葉柄和果實。幼苗受害,子葉邊緣出現圓形或半圓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外圍常有黑褐色暈圈,其病斑上常散生黑色小粒點或淡紅色黏狀物。近地面莖部受害,其莖基部變成黑褐色,且縊縮變細猝倒。瓜蔓或葉柄染病,初為水浸狀黃褐色長圓形斑點,稍凹陷,后變黑褐色,病斑環繞莖一周后,全株枯死。葉片染病,初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漬狀斑點,有時出現輪紋,干燥時病斑易破碎穿孔。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粉紅色黏稠物。果實染病初為水浸狀凹陷形褐色圓斑或長圓形斑,常龜裂,濕度大時斑上產生粉紅色黏狀物。
3.2 病原及發病條件
病原系半知菌亞門刺盤孢屬真菌,病菌在殘株或土壤里越冬,第2年溫度濕度適宜時,開始初次侵染。主要通過流水、風雨及人們生產活動進行傳播。炭疽病的發生和濕度關系較大,在適溫下,相對濕度越高,發病越重。相對濕度在87%~95%時,其病菌潛伏期只有3天。濕度越低,潛伏期越長,相對濕度降至54%以下時,則不發病。此外,過多的施用氮肥,排水不良,通風不好,密度過大,植株衰弱和重茬種植,發病嚴重。
3.3 防治技術
發病初期選用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天噴1次,連噴3次左右。保護地可采用煙霧熏蒸法,用45%百菌清煙劑每畝每次200~250g,8~10天熏1次。
4 西瓜霜霉病
4.1 癥狀
危害葉片,偶爾也侵染危害莖、卷須、花梗等。發病初期,葉片背面出現水浸狀淺綠色斑點,逐漸變黃,后病斑擴大變為褐色。在潮濕的環境中,葉背部病斑上長出黑色霉層。
4.2 病原及發病條件
病原為古巴假霜霉菌,病菌主要通過氣流、雨水、昆蟲等途徑傳播。適溫高濕有利于霜霉病的發生,溫度在16~20℃,遇多雨或霧大露重時容易發病。生產上澆水過量、地勢低洼、種植過密、排水不暢、通風透光差的瓜田發病重。
4.3 防治技術
發病初期要及時用藥防治,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50%瑞毒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