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以來,隨著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蔬菜灰霉病由原來的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該病除危害番茄外,還可侵染茄子、黃瓜、韭菜、萵苣、甜椒、菜豆、西葫蘆等,發生早、傳播快、危害重。
1 癥狀
番茄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可危害植株的葉、莖、花和果實,但以花器和幼嫩果實受害最重。
1.1 苗期癥狀
苗期多從子葉和下部葉片開始發病,一般葉片先從葉尖開始,形成大型“V”字形病斑,向內擴散,病斑初期成水浸狀,邊緣不明顯,淺灰褐色,后期干枯,潮濕時表面出現灰色霉層,以葉背較多。
1.2 花果癥狀
往往先從花開始發病,并從花器蔓延到果實上,果實被害多以青果為主,主要在果頂、果蒂兩處發生,多數先侵染青果上殘留的花瓣和花托。花和幼果呈水浸狀,淡褐色或褐色,以后病部軟腐,表面生有大量灰褐色霉狀物,被危害的花和果實脫落。
1.3 莖蔓癥狀
常造成莖節腐爛、折斷,病部產生灰褐色霉層。
2 發生規律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屬真菌,主要以菌核或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來年春季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露珠及農事作業傳播蔓延,尤其是病果采摘后隨意扔棄,最易使孢子飛散傳播危害。蘸花是重要的人為傳播途徑。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該病發育適溫為20~30℃,最高31℃,最低2℃。
番茄生長的各個生育期都能遭受灰霉病,以花期、幼果期受害最重。在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最易流行,造成花和幼青果腐爛脫落,甚至整棚毀掉。
據近年觀察,灰霉病屬高濕性病害,天陰多雨,田間光照不足,相對濕度90%以上有利于該病發生。相對濕度低于60%~70%時,病害停止發展。冬春茬番茄不加溫的中、小棚和改良棚發病重,常在4月出現中心病株,5月中下旬流行,此時如遇陰雨天氣,氣溫低、光照少、通氣不及時,病害會嚴重發生。另外,植株密度大、偏施氮肥病情也會加重。
3 綜合防治技術
灰霉病的病原菌極易產生抗藥性,藥劑復配的效果也不穩定。因此,在溫室大棚栽培條件下,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1 適地育苗
要選擇地勢高、干燥、背風向陽、排水方便、土壤肥沃、無病菌的地塊做苗床。最好是在近2年沒種過番茄、韭菜、黃瓜、茄子的生茬地育苗。
3.2 土壤消毒
整地前,清除溫棚內的枝葉、病殘果及雜草。翻地時搞好土壤消毒,每畝施5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敵克松)1kg,翻入土中,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
3.3 高溫悶棚
在7—8月高溫季節密閉溫棚15~20天,利用太陽能使溫棚內溫度達到50~60℃,最高達到70℃,進行高溫悶棚,可殺死棚內的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發生。
3.4調控溫濕水
加強棚室管理和通風換氣,控制棚室內的溫、濕度,可有效預防灰霉病。晴天上午晚放風,當棚室溫度上升33℃時,開始放頂風,31℃以上高溫可減緩病菌發育。中午繼續放風,使下午棚溫保持20~25℃,當棚溫降至20℃時關閉通風口。夜間棚溫保持15~17℃。棚室濕度不超過65%,是預防或減輕灰霉病發生的主要措施。采用高壟或半高壟種植,澆水宜在晴天上午進行,且實行膜下暗灌。澆水后要加強通風,及時中耕,通風散濕,增施磷鉀肥。發病初期節制澆水,嚴防大水漫灌,防止結露。
3.5 清除病殘體
發病季節要經常檢查,及時摘除病葉、病花、病果、病莖,并帶出田外深埋,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并進行深耕,減少病菌侵染源。
3.6 施藥防治
1)苗期、定植前防治。可用特克多煙劑,每100m3用量50g,或10%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畝次250g,熏1夜。也可于傍晚噴撒5%加瑞農粉塵劑或6.5%甲霜靈微粉塵劑,每畝次1kg,間隔8~9天噴撒1次。
2)蘸花期防治。在配制防落素或2,4-D蘸花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靈或撲海因,然后蘸花,也可用保果靈500倍液直接蘸花,具有較好的預防和防治效果。
3)果實膨大期防治。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噴藥后藥液可在果實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實。如遇連續陰雨天氣,氣溫低,可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藥2~3次,即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