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熟悉的聲音,又是熟悉的味道”多少年前幾乎無人問津的涼茶,已經成為上火標配;夏天,北京街頭有一種叫北冰洋的老汽水賣得還不錯,口味跟芬達差不多,價格略貴一些,但深受人們喜愛——對他們來說,這是北京味道。
靠著打懷舊牌、獨特賣點的挖掘,兩條激活老產品的兩條“黃金法則”,這兩個老產品贏得再一次的生命。然而更多的老產品,從火柴、到飲料、到日化,到家電,仍然無可避免的淹沒在歷史的回憶里……成為一代人的嘆息。
產品為需求而生,當產品無法滿足相應的需求時,就會走向消亡。但是產品消亡的原因略有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產品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歷史淘汰的,比如很多工業時代的產品已經消失了。另一類則是“自甘墮落”型,產品對應的需求仍然存在,但由于產品不能融入現代文化中,逐漸被邊緣化,比如今天的很多民俗產品。
歷史大潮向前,產品也有生老病死的軌跡。一個產品被歷史淘汰時,往往難以挽回。早在瀟基亞決定堅持功能機的時候就已敗局注定。互聯網時代,人們需要的不再是通訊工具,而是一個移動媒體,功能機跟隨時代的腳步已經自然衰老了。
與智能機、功能機之戰相對應的是,上世紀70年代電子表與機械表的斗爭,有趣的是當時的技術并沒有打敗傳統,這其中就體現了產品老化原因的不同。日本電子表在上市之初,由于價格低廉、計時更加精準,一度嚴重沖擊瑞士機械表行業。但這場商戰結果眾所周知,瑞士機械表飛彈沒有被取代,反而搶占了高端市場,囊括了眾多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品牌。
這就是被淘汰與被替代的不同,也是老產品是否值得挽救的最基本診斷。當需求發生本質變化,相應的產品難逃被淘汰的命運;但機械表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人們認知時間的需求始終存在(機械表與電子表的誤差差距人難以感知),機械表面對迅速調整發展方向,借助自身歷史厚重感進軍高檔市場。本質需求沒有變化,迅速調整產品適應時代,是挽救老產品的兩個基本條件。
其實,無論什么產品,只要不變,就會面臨老產品的命運。世界上也沒有亙古不變的老產品,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2013年,虎躍營銷切入到一個古老的行業“煙花”,這個延續千年以上的行業,隨著圍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年俗、民俗的日益淡漠,在城市中日益逐漸被忽略、摒弁甚至唾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們服務的逗逗煙花發展面臨重重阻礙。
考量一個企業的發展要從行業人手,是我們一貫的堅持。我們認為,“燃放煙花的行為”本質上是人類對自我情感的一種釋放與寄托,是一種精神消費行為。購買煙花產品的本質既然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那么煙花產品在滿足消費者表層的節慶需求之余,還可以滿足消費者關于消遣、夢想、愛情、愛國、興趣愛好等眾多不同精神寄托。因此,將煙花其從代表“年俗”的文化載體擴張為表達“主流價值觀”的文化載體。
鑒于對行業的洞察以及對消費者主流情感的把控,規劃出新的逗逗煙花品牌系統—一既與消費者建立和“傳統年俗”之間的情感鏈接,并能在此基礎上跨越“年俗”局限,承載更廣泛的文化內涵,體現時代變遷及主流價值觀的演繹變化。
以產品價格劃分出不同產品系列,對不同消費人群進行消費需求的細分與梳理,并確定與之對應的主流文化與流行文化,最后形成逗逗煙花一對一的產品映射,成功開發出消費者大量未被滿足的消費真空區,滿足消費者潛在精神需求。此時,對于產品命名這項工作,實際就是尋找消費者購買時的“情感按鈕”。以引發消費者認同與共鳴,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傳播者。
由此,煙花市場上出現結合時政熱點的“我愛釣魚島”“航母揚國威”,契合消費者激揚的愛國情懷;以詼諧幽默釋放打工族工作壓力的“boss轟上天”,與網絡風潮接軌,搭乘屌絲文化熱潮的“哥是高富帥”“我要白富美”等產品,成功逆襲。逗逗煙花初露頭角,煙花產業煥然一新。產品上市即引發新浪、網易、搜狐、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多方媒體關注,成為時下熱點話題,未銷先火。
另外,由于逗逗煙花切合了當時時政熱點,被華爾街日報、BBC、CNN等多家罔際知名媒體報導,逗逗煙花成為罔內品牌搭乘罔際媒體事件傳播的首例案例。
時間流逝,產品老化的例子數不勝數。對于當前市場而言,最典型的莫過于白酒,或許現在將之定義于老產品為時略早。但是能指望捏著戰斗雞長大,看著Rio雞尾酒廣告,最鄙視OUT的95后、00后們對80后的皇阿瑪(張鐵林)代言的哪款白酒情有獨鐘嗎?20年后,當這群人成為重要消費力量時,白酒恐怕只會成為“又貴又難喝的只有老爸才喜歡的東西”。
我們在研究著怎么挽救一些正在消亡的老產品時,又有一些“中年產品”不管不顧地走在老去的路上……談變千難萬難,但至少沒那么容易死;不變很容易,但是死也很容易。需求就像奶酪,“變”字訣的要領,是站在行業趨勢角度做企業,發現更多的可能,抓住更多的機會奶酪。而不是總是站在已有的市場基礎上啃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