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無分文、靠賒回來的農機創業,到年賺500萬元的農機合作社“掌門人”,不到5年時間,黃陂農民宋金喜實現了人生大逆轉。
身高只有1.64米的宋金喜是個有想法的新農人,他學過養豬,干過獸醫。41歲時,他跟風養鱉,奔忙10年,不僅沒賺到錢,還欠下了8萬元外債。困境中,他發現了一個新商機:因當地大量勞動力外出,出現很多拋荒地。于是,2006年,51歲的他重新土里淘金,在拋荒地上耕種,用了3年時間還清了全部債務。
2009年,他參加農機培訓班,61050元的農機補貼4萬元,農機送至他家門口,他卻身無分文。“這季收割完后,就一次性付清!”宋金喜靠這句話,成功地“賒”到了農機,他戲稱這是第一只“白狼”。隨后,他組建了農機合作社,18名村民抱團經營。
2011年秋,合作社流轉了3000畝土地,其中一半是荒地。面對每畝400元的年租金。宋金喜再次玩起“空手套白狼”:到下一季作物收獲時,再支付流轉費;而“免費”化肥,成了他致富路上捕捉的第三只“白狼”。
“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里替你種田!”這是宋金喜的口頭禪。現在,合作社種植的田地已達萬畝,每年僅土地租金就達400萬元,合作社每年能凈賺500萬元的利潤。
跟風養鱉
首次創業 10年欠債8萬元
宋金喜是黃陂人,初中畢業后回村務農。因村里地少人多,他被安排搞養殖,先后養過豬羊兔。其間,他學會了獸醫。上世紀80年代初,農田承包到戶后,他便干起了專職獸醫。
每天走村串戶,宋金喜總會得到許多新鮮的信息。1994年,他發現有不少村民養殖中華鱉賺了大錢,心動了。1996年,他不當獸醫,轉行養起了甲魚。
宋金喜說服家人,將家里的4畝地向下深挖,改造成甲魚池,這一下子就花了9萬多元。這幾乎是他全部的積蓄。
池子修好后,宋金喜借了8萬多元,到市場買回了160斤種甲魚。初次創業,不諳水性的宋金喜很快嗆水了:他買回的甲魚被人為注了水,三分之一未能成活。
出售甲魚蛋,是養殖甲魚的主要收入。1996年左右,甲魚賣五百多元一斤時,甲魚蛋售價為每枚25元,而且是商販上門收購不愁銷路。每只母甲魚年產蛋四至五次,每次12至24枚,第一年,他靠賣甲魚蛋賺了5萬多元。
但好景不長,甲魚蛋價格開始下滑,至1997年就跌至5元一枚。為增加收入,宋金喜繼續增加種甲魚投入。為此,成本也不斷增加,每百斤種甲魚,每天要投放30斤的鮮魚食料。
宋金喜萬萬沒想到的是,甲魚蛋的價格跌跌不休,至2007年,甲魚蛋跌至0.8-1.0元的“白菜價”,而且鮮有商販問津。他嘗試孵化蛋并養殖甲魚出售,可市場上的甲魚已跌至38元1斤,僅為10年前的十五分之一。
最終,宋金喜決定放棄。2006年,他處理掉600斤種甲魚。辛苦養殖甲魚10年,他添了8萬多元的債務。
土里淘金
拋荒地里“逆轉”人生
那是宋金喜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為了躲討債人,那年大年三十晚上10點過后,他才敢回家。
年近半百的宋金喜強撐著,不讓自己倒下,他決定再找個項目“賭”一把,盡快償還欠鄉親們的債務。他每天在村里到處轉悠,希望能找到新的商機,結果他發現,半數農田閑置拋荒。
宋金喜首先找到1985年就外出打T的村民朱勝新,朱家拋荒的地合計三畝多。他跟朱勝新商量,南他種朱家的拋荒地,承擔朱家在村里應盡的義務,朱家隨時可以收回拋荒地。朱勝新爽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宋金喜陸續在本村“撿”種了60多畝拋荒地,每次農作物收獲后,他會主動送給對方幾袋稻谷或一兩壺食用油。3年后,他還清了所有債務。
無債一身輕。從農業里嘗到甜頭的宋金喜開始尋找更大的發展機會。
一次,他從訂閱的農業雜志中了解到,國家正在大力推進農機補貼惠農政策,于是他于2009年11月,參加了在東西湖舉辦的免費培訓。
2010年春節后,農機公司詢問參加過培訓的宋金喜,是否愿意購買農機,他表示想買一臺插秧機,雙方經電話溝通敲定。“當時剛還清債務不久,下一季作物也沒有收獲,我幾乎身無分文!”宋金喜告訴記者,得知農機公司要將插秧機開到他家時,他心里既喜又愁。
2月下旬,插秧機開到了宋金喜家門口,許多村民圍過來看熱鬧。“我沒有錢!”宋金喜直接對銷售員說,“不過我種有60畝地,小麥和油菜還有三四個月就收了,到時錢一分不少給你!”最終,農機銷售員將插秧機留下了。
宋金喜也沒食言,2010年6月,他一次性付清了購機款。“插秧機是我套的第一只‘白狼’!”有了插秧機,宋金喜不僅可以為農戶提供服務賺取報酬,而且他籌劃的農機合作社,也得到17名村民的響應。大家有錢的出錢,有機械的出機械,朱鋪村農機合作社正式組建,宋金喜擔任理事長。
年賺500萬未來還要開糧油加工企業
合作社有了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等農業機械,18名社員自種田地僅百畝,遠不能滿足農機的生產能力。于是,愛動腦筋的宋金喜喊出一個口號,“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里幫你種田!”農業機械對合作社外的農戶提供服務賺外快:收割80元/畝,耕地80元/畝,插秧60元/畝。
出租農機幫農戶耕地收割,仍未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2011年秋收后,宋金喜又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流轉3000畝地,并將口號改為:“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里替你種田!”宋金喜解釋說,將“幫”換成“替”字,就有了本質區別,前者還是原承包人自種,后者完全不用承包人操心。
可是,每畝田地年流轉費400元,3000畝田地的年流轉費高達120萬元。宋金喜提出了“二套白狼”的方案: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到年末再支付流轉費。于是,合作社的18名社員齊發動,到附近各村找村民商談流轉土地事宜,順利地租到了3000畝田地,其中大部分是拋荒地。
顆粒無收的拋荒地,流轉后有了穩定的收入,許多村民得到了實惠,在鄉鄰中口口相傳。宋金喜所在的合作社,接手的田地越來越多,至2013年突破7000畝,今年已達1萬畝。
每畝田地需要使用復合肥50公斤,市場售價80元,萬畝田地需要化肥80萬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宋金喜再次和化肥供應商“談判”,最終,他成功套到了“第三只白狼”:化肥供應商破例答應先提供復合肥,作物收獲后再付費。
如今,農閑時,合作社有近20人打理農田,農忙時,用工最高達到60多人。宋金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去農藥、種子、肥料、水電費、機械費、土地流轉費和人工費七項成本,夏收小麥,每畝可獲利150至200元;秋收稻谷,利潤翻倍。農機合作社每年純獲利500萬元。
目前,朱鋪合作社有8臺聯合收割機,旋耕機、運輸機、翻耕機12臺,另有播種機、開溝機等眾多專業化機械。面對如此好的發展勢頭,宋金喜卻異常謹慎,沒有急于擴張,他表示,種植農作物還得靠天收,耕種面積暫時控制在萬畝規模,下一步,考慮延伸產業鏈,開辦糧油加工企業。
談及創業心得,宋金喜頗有感慨,“喂甲魚,是毀掉的10年,教訓深刻;種荒地,腳踏實地耕耘,收獲頗多。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口也吃不了個大胖子,發家致富,還是得靠吃苦耐勞才能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