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功能是消費者可以直觀體會到的好處,但其背后的真正模式,是安民口中“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數據建立和數據挖掘。通過行車記錄功能,行車過程中的每一次急加速、急減速、行駛區域,甚至油耗,都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從中可以分析出車主的行車習慣,而修車場則可據此為不同車主制定相應的汽車保養計劃,而非過去簡單粗暴的5000公里一保、10000公里一修。
“個人行車習慣還可作為保險公司制定保單的依據。另外,以后的二手車交易定價,各車型的實際性能、油耗,不再是專家、車廠說了算,一切憑數據說話。而我們是數據提供方。”安民說。
做平臺,挖數據,這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商業模式。安民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很可怕,因為像BAT這樣的互聯網巨擘也已經開始了在車聯網領域的布局。據了解,車聯網早就被納入這些巨頭們的戰略計劃,只是“互聯網化”程度相對滯后的車企遲遲不肯放開,因此BAT對這塊肥肉還沒找到突破的最優路徑。其實,從阿里收購高德地圖,到今年風靡起來的各種打車軟件,都可視作對車聯網的外圍部署。另有消息稱,本預計在6月15日推出的一款車聯網硬件,也由于種種原因而被擱置。
對此,安民的見解是,軟硬件的開發并不是難事,但要真正做出一款高質量、用戶體驗良好的產品,絕非彈指朝夕間,這也是互聯網企業多是收購,卻鮮有自主開發產品的原因。卡曼團隊在產品研發的過程中就遇到不少困難,安民告訴記者:“在不同手機系統上的兼容性,其繁復程度就遠超最初預期。iPhone還好,但是安卓系統在不同型號的手機上都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不得不買了幾百部手機來做測試。”
雖然互聯網巨頭在鋪設平臺拓展用戶上有著絕對優勢,但真正在“第一線”做產品的,卻都是不具規模的小型創業公司。被問及如何看待進軍車聯網市場,安民的態度十分坦然:“其實希望這些龐然大物能夠進入市場,這些巨頭的加入,一方面,是對行業發展方向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注入大量資金,推動市場開放,對整個行業而言是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