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所在的公司鑒于辦公樓租賃合同到期,也為節省房租支出,于近日決定將辦公地址由繁華的東城區搬遷至新建的、相對冷靜的西城區。由于搬遷后的新址距離我家很遠,每月上下班的費用支出,與以前相比至少要增加150元,如果公司不予補償,無疑意味著我的月收入將減少相應的金額,我曾要求公司給予補償。可公司卻一口拒絕,認為我工作業績平平,卻不能和其他先進員工一樣自行克服困難。甚至明確表示,如果我不同意前往,可以自行離職,其也同意在額外支付給我一個月工資的基礎上,解除與我的勞動合同。請問:公司真的可以拒絕補償上下班交通費用并解除勞動合同嗎?
山西讀者:吳麗
吳麗讀者:
公司的行為并無不當,即其有權拒絕或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也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也就是說,只要與簽訂勞動合同時的實際情況相比,出現了“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事由,用人單位便可以與勞動者協商變更原有勞動合同,如果不能達成一致,用人單位則可以在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單方解除勞動合同。與之對應,在你與公司不能就上下班交通補償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公司究竟能否在額外支付給你一個月工資的基礎上,將你解聘,取決于公司遷移新址是否屬于“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因為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第二十六條之規定,“客觀情況”是指“發生不可抗力或出現致使勞動合同全部或部分條款無法履行的其他情況,如企業遷移、被兼并、企業資產轉移等。”公司遷移新址,雖然具有為節省房租支出的目的,但同樣不能排除是因為租賃合同到期的客觀因素,才致使無法繼續在原址開辦,進而導致你與公司的勞動合同無法繼續在原址履行,即當屬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