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Zinpro)、帝斯曼(DSM)和普瑞納(Purina)三家公司在美國聯合設立了一項“30頭仔豬(Feeding 30)計劃”。他們一致希望幫助養豬生產者提高每頭母豬年產斷奶仔豬數。能夠幫助美國養豬生產者實現該目標的一個主要方法是提高單頭母豬的繁殖性能。
正如所有行業一樣,員工在職的時間越長,他/她對團隊的貢獻就越大。贏利需要時間。
養豬業也是如此。就平均而言,一頭母豬要產3~4胎以上才能達到它的損益平衡點。因此,母豬實現盈利的標準是平均每頭母豬產仔5.5胎。穩定的胎次數能夠使養豬生產者獲利。
最近,業內專家齊聚一堂,將該課題作為“30頭仔豬計劃”的一部分進行研究。專家組成員包括:Purina動物營養中心豬業研究主管Brenda de Rodas博士、Zinpro公司豬業研究營養專家Zach Rambo博士、DSM公司營養產品高級技術支持經理Jon Bergstrom博士。
這三位營養專家稱,母豬使用壽命及其重要性表現在3個主要方面:養豬行業現狀、潛在問題的原因以及可以有效延長母豬使用壽命和提高其盈利能力的管理和營養因素。
1 第1步 :判斷當前的行業狀態
改進的第一步是為當前狀態設一項基準,并將理想目標與該基準進行對比。研究人員在將目標與目前基準進行比較時,找出了提升的空間。如PIC公司在美國的目標是母豬產仔 5.5胎后淘汰,而PIC公司的數據顯示,業內最好的母豬平均淘汰胎次為4.5胎。同樣,建議的年淘汰目標低于44 %,但許多農場的淘汰率一直高于45 %。
將母豬一直飼養到5~6胎能夠獲利,因為這會增強母豬群的胎次結構。使母豬正常淘汰率維持在30 %以下,有助于促進母豬平均胎次上升到5~6胎。通過將這種性能與新進的健康青年母豬結合起來,養豬生產者可以使繁育群的平均胎次達到3.5胎,獲得更高利潤。
“最掙錢的胎次結構是群內各個胎次的母豬數量均處于平衡狀態。”De Rodas說,“通過關注所有年齡段的母豬,我們可以獲得一個更為均衡的由低胎次小母豬(代表新基因)、3~4胎次母豬(窩產仔數高、產健壯仔豬多)和高胎次母豬(可根據繁殖性能選擇是否淘汰)組成的繁育群。”
Bergstrom贊成設置全群平均3.5胎的目標,并表示研究顯示養豬行業還未實現該目標。
“即使是在美國排名前25 %的豬場,繁育群平均胎次也僅為3胎。”他說,“許多豬場的繁育群平均胎次低于3胎。這些母豬甚至在還未達到自身損益平衡點時就被淘汰了。”
Rambo說,這些過早淘汰會成為一種經濟負擔,因為培育后備母豬需要投入。
“我們已經向我們的低胎次母豬投入了大量資源,在它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損失了很多頭。”他說,“我們在淘汰低胎次小母豬和經產母豬時,它們不僅沒有達到年產30頭仔豬的目標,它們甚至連一生都沒能生產出30頭仔豬。”
2 第2步:了解成因
在確定潛在能力和實際生產性能之間的差距后,營養專家就淘汰原因發表了意見。他們將淘汰母豬分為兩類:正常淘汰母豬和非正常淘汰母豬。“正常淘汰是指根據母豬的年齡和由于其年齡的增長使生產性能下降而進行的淘汰,這些是我們出于為獲得繁育群良好的生產性能而作出的決定。”Rambo說,“另一方面,非正常淘汰是指由于繁殖障礙或跛行等原因而不得不進行的淘汰。這些遭淘汰的母豬原本在豬群能夠留存更長的時間。”
來自美國國家動物健康監測中心(National Animal Health Monitoring Service,NAHMS)的數據(圖1)所示,有超過一半的淘汰母豬是非正常淘汰(繁殖、跛行、受傷和其他原因)的母豬,僅13 %的淘汰母豬是由于生產性能低下被淘汰的,不足40 %的淘汰母豬是因為年齡問題被淘汰的。研究人員認為跛行是母豬非正常淘汰的罪魁禍首,他們就此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對美國中西部母豬進行的調查顯示,19 %的后備母豬在0胎前(甚至在它們分娩一窩仔豬前)被淘汰,另有29 %的母豬在第1胎后因跛行被淘汰。
“這意味著,在你繁育第2胎時,跛行已經損耗了你近一半的繁育母豬。”Rambo說,“如果我們能夠讓這些后備母豬和小母豬保持健康并留在繁育群中,我們就可以依據生產性能或年齡來淘汰母豬。”他補充說,“在淘汰母豬時有更多的母豬可供選擇將有助于繁育群母豬生產力的提高。”
3 第3步 制定解決方案
此3位營養專家一致認為,營養在實現母豬更長的使用壽命和繁育群理想胎次結構目標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母豬年齡的增長,它們的營養需求會發生改變。
首先,正如Purina動物營養中心的研究結果(圖2)所示,在泌乳期,第1胎和第7胎以上母豬的飼料消耗比第2~6胎母豬的低。
“在對2 267頭母豬進行的研究中,小母豬(第1胎)的采食量始終最低。第1胎母豬采食量偏少的問題應引起重視,因為這些母豬還在生長,且可能會造成機體養分儲備不足。” De Rodas說,“第3胎和第4胎的母豬采食量最高。第7胎以上的母豬泌乳期采食量第二低。”
這種隨著母豬年齡的增長飼料消耗減少可能意味著,如果不調整日糧,高胎次母豬無法獲得它們所需的營養物質。
在調整單種日糧時,三位研究人員建議生產者計算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采食量。
ADFI:分娩前和泌乳期母豬采食越多,它順利度過泌乳、再繁和在繁育群中停留更長時間的可能就越大。De Rodas建議向母豬泌乳期日糧中添加Purina公司的Push母豬料和在炎熱天氣中添加True Appetizer以維持其采食量。
在多項試驗中,母豬哺乳期日糧添加Push母豬料,可使母豬采食量增加0.245 kg(0.54磅)。一項類似的試驗表明,該母豬的非生產天數縮短了34 %。
維生素和礦物質:Bergstrom說,窩產仔數多的母豬在妊娠期通常僅限制其能量攝入量。當高胎次母豬采食較少的飼料以便控制它們的體況時,它們每單位代謝體重攝入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數量少于低胎次、小體重母豬的。這可能會導致獲得最佳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所需的微量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DSM公司根據PIC公司提供的數據分享的研究結果顯示,與第1胎母豬相比,第3胎母豬每單位體重少消耗大約27 %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第5胎母豬則少消耗高達43 %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通過按胎次調整母豬的日糧、關注哺乳期采食量的增幅以及根據年齡、體重和采食量飼喂最佳水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們可以幫助母豬延長使用壽命。”Bergstrom說,“根據個體需求飼喂母豬有助于延長母豬的使用壽命,有助于使繁育群保持一個理想的胎次結構。”
原題名:A three-step approach to lift sow parity number (英文)
原作者:Jeff Hoffelt (Feeding 30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