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一直是江蘇省海安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該縣連續三年為江蘇省生豬調出大縣,但是養豬戶長期受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其原先落后的飼養模式決定了品種難以改良,規模難以擴大,技術難以應用,效益難以提高。為了推廣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的應用,海安縣畜牧獸醫站通過“海安縣黃橋老區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推廣項目”的成功實施,探索出了一套推廣應用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的成功經驗。
1 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的推廣
1.1 技術的推廣主體
海安縣黃橋老區位于海安縣西南地區,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次發達地區,生豬養殖主要集中在雅周鎮、海安鎮、曲塘鎮和城東鎮部分地區。海安縣畜牧獸醫站充分發揮老區內許家莊牧業有限公司、南通市掘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項目推廣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片區內推廣。
1.2 技術的推廣內容
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的推廣內容包括:①標準化豬場建設技術;②生豬新品種和改良技術;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
1.3 技術的開展推廣工作
1.3.1 抓規劃,合理布局
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指導海安縣許家莊牧業有限公司、南通市掘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盧義東養殖場、姜圣祥養殖場等示范場(戶)建設,以大棚豬舍為主,主要建在不宜種植的沙土田中。大棚豬舍按標準建設,采用先進設施設備,場區科學布局,凈道與污道分開,雨水與污水分道排放,建設與養殖量相適應的糞便處理設施。
1.3.2 抓建設,確保建設標準化豬場
大棚豬舍采用鋼結構圓弧棚架屋面,屋面由里向外由4層組成,最里面為一層為蘆柴簾,蘆柴簾與磚墻上方留有0.5 m的空隙,空隙上用紗窗覆蓋,第二層為透明防滴薄膜,薄膜需將紗窗覆蓋在下面,延伸到磚墻,兩側防滴薄膜用卷簾機卷起至紗窗上方,用于通風和采光,第三層為纖維保溫層,最外為反光薄膜,蓋至紗窗上方。大棚豬舍的造價約270元/m2,遠低于傳統磚混豬舍(約480元/m2)。
1.3.3 抓改良,推廣生豬新品種
為了保證無公害生豬生產,滿足市場對瘦肉豬的需求,項目推廣杜長大良種三元雜交豬和地方良種母豬雜交生產的土三元,如長皮梅或大皮梅,生產優質無公害的商品瘦肉型生豬。經過三年推廣,共上市商品瘦肉型生豬100.44萬頭。
1.3.4 抓管理,推廣科學飼養
(1) 規范投入品的使用
提供全價日糧,項目組經過市場調查和對比試驗,推廣中牧華羅、南通天成等公司的全價豬飼料;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獸藥。定期對養殖場檢查、監管,嚴防不合格飼料和違禁藥品的投入。項目實施期間對養殖場(戶)的投入品進行了12 000多次的檢查和抽檢,均符合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要求。瘦肉精檢測5 760頭次,無一例陽性。
(2) 推行新的飼喂、飲水方式
采用料斗式自由采食法,一次投料可吃3 d~5 d,減輕了飼養員的勞動強度,而且飼料不易霉變,粉塵低,浪費少。飲水方式采用鴨嘴式飲水器自動飲水。
(3) 做好環境控制
在夏天,通過自然通風和濕簾降溫、負壓通風等措施,將豬舍內溫度控制在25 ℃~32 ℃。冬天一般將門窗關閉,通過無動力風機排除舍內的有害氣體,在氣溫較高的中午開門通風,給豬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
(4) 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
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有利于開展免疫、消毒等工作,預防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5) 強化免疫工作
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獸醫站定期進行抗體檢測,對抗體不合格的豬群實施補免。此外,監管員對轄區內豬場的防疫工作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有效預防疫病的發生。
三年來,項目實施區內免疫標識掛標率達100 %,生豬發病率大大降低,死亡率從項目實施前的9 %左右下降到3.4 %,生豬死亡數減少5.823萬頭,經濟損失減少1 746.78萬元(以每頭300元計算)。
(6) 推廣生態健康養殖
項目區內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養殖場全部建設與飼養規模相匹配的蓄糞(沼氣)池。2011年~2013年,項目區內農牧結合的養殖場150家,片區內建20 m3~40 m3蓄糞池共1 600個,20 m3~100 m3沼氣池800個,解決中、小型養殖戶在不需肥季節進行糞肥貯存,防止亂堆亂放影響生產生活環境和動物防疫工作,可有效解決畜禽糞肥的直排和亂堆亂放,改善農村環境。
(7) 落實惠民政策
生豬政策性保險是農業保險的一種,通過3年的推廣應用,2011~2013年生豬投保245 675頭,死亡27 859頭,三年累計理賠2 514 347.08元,降低了養殖風險。2011年國家實施了生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死亡生豬補助80元/頭,2011年~2013年共無害化處理病死豬10 016頭,經處理的病死豬全部做到深埋到位、消毒到位,無一流向市場,養殖戶獲得國家補助80.128萬元。
2 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的推廣成效
項目建設中積極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根據養殖場(戶)自愿的原則推廣應用,規模養殖達88.9 %;新品種及改良技術應用達99 %;高效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推廣達95 %以上。
2.1 生豬養殖業得到發展
通過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的推廣,項目區內的生豬飼養總量大大增加,平均存欄22.32萬頭,三年共上市商品瘦肉豬100.44萬頭,平均每年上市33.48萬頭,比2010年推廣前的22.59萬頭平均每年增加10.89萬頭。
項目區內的生豬養殖規模得到了擴大,比項目實施前的79 %提高到了88.9 %,其中省級規模豬場6個,市級規模豬場76個,縣級規模豬場1 651個。
2.2 經濟效益
通過項目推行的改良工作,推廣了生豬的新品種,大大提高了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生豬出欄價格比原地方品種高120元/100 kg,每頭豬平均增收132元。通過項目推行的科學飼養方法,采用全價料飼喂后,飼料報酬從3.5︰1提高到2.8︰1,飼料成本減少91元/頭。此外,還降低了死亡率,死亡損失減少了14.7元/頭。通過保險和無害化處理,每頭豬獲得了2.82元和0.9元的補償和補助。
在項目推廣的三年中,規模養殖場共出欄生豬 89.3萬頭,年上市無公害生豬29.8萬頭,平均上市體重110 kg,單價為17.2元/kg,銷售收入1 892元,年銷售收入56 305.9萬元。每頭生豬的平均投入成本1 344元,養殖利潤548元,投入產出比2.45︰1。三年養殖利潤48 932.5萬元。
采用大棚豬舍飼養生豬,農民在基建投入上大幅度減少,單位面積由原來的480元降至270元,節約了190元/m2, 基建投入共減少了4 240.8萬元。
由于飼喂方式的改變,采用料斗喂料,提高了飼料的利用率,從進圈到出欄節約飼料7.5 kg/頭,三年共節約669.7萬kg,農民在飼料成本上減少了2 210萬元。
通過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三年內養殖戶增收累計28 007.6萬元。
2.3 社會效益
⑴ 通過項目推廣,促進了生豬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快了生豬養殖的高效可持續發展,生豬規模養殖逐年提高。
⑵ 通過投入品的規范管理,有效遏制了瘦肉精等違禁藥品的添加,推動了無公害畜產品質量體系的建設。
⑶ 通過大棚養豬的推廣,節約了大量的農田耕地,以20多萬頭存欄量計算,可節約耕地面積20多萬m2。
⑷ 通過項目推廣,促進了飼料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項目區內消耗華羅等預混料0.3萬t,天成等全價料15.3萬t,新增了南通壩新、南通蓮夏等生豬屠宰加工企業,日屠宰量1 500頭以上,安排勞動力就業1 200多人。
⑸ 通過對養殖場的檢測和監管,保證了豬肉的安全和質量,確保消費者可放心購買。
⑹ 通過生態健康養殖的推廣,改善了居住環境,防止了人畜共患病的發生。
3 結論
通過生豬養殖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包括養殖場的選址、建設,新品種的推廣,飼養方式的改變,投入品的使用及監管,重大疫病的預防監測以及生態健康養殖的推廣,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飼養效率,規范了生豬養殖環節中投入品的管理,推進了生豬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優化了養殖業結構,實現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養殖業的振興和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