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基因組是農業領域首批被測序和注釋(盡管不完全)的動物基因組之一,其特點是基因組相對較小、存在表觀遺傳屬性迥異的微型和大型染色體以及哺乳動物不同的性別決定方式。
雖然對雞來說,表觀遺傳機制(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染色質調控)看似保守,但某些機制與哺乳動物相比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雞缺少印記基因。
考慮到家禽胚胎卵內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家禽胚胎是胚胎發育研究的一個特有模型。
胚胎對環境的影響很敏感,這些影響因素可以來自母源的(卵黃激素和蛋中的營養物質等)或外部環境的(孵化條件,如孵化時的溫度、相對濕度、光色、氣體濃度等),早已知道它們會影響胚胎和雛雞的存活率、發育以及代謝。
種雞的營養和環境溫度可能會改變后代的采食行為、生長或機體的組成。
然而,幾乎沒有關于環境與發育中胚胎互作的分子機制信息。
雖然已經證實,綜合和局部的表觀遺傳變異參與了雞體溫度調節機制的形成,但其在胚胎代謝的可塑性和表型差異方面的機制,以及它們的長效和跨代效應仍需進一步探索。
原題名:Epigenetics and phenotypic variability (英文)
原作者:Anne Collin, Vincent Coustham和Thomas Loyau(法國努齊利法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