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淼在2005年接觸一些玩戶外的朋友后,組裝了自己的第一臺白色公路自行車。那時圈中對“女騎手”的理解,多少有點現在“女司機”的意味。考慮到女生的體能特點、平衡能力以及組裝車輛的用途,當年許多女生裝車都被勸選騎山地車或者旅行車。雖然公路車的性能差,很多路段都不能騎,可趙淼就喜歡公路車的外觀,纖細、精致,像純血馬那樣優美,公路車的彎把造型和大刀圈讓她愛不釋手。趙淼還給自己的座駕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小白龍”,有點暗示自己是個“女唐僧”的意味。剛接觸自行車時,她說自己是那種不會跟自己較勁的人,“那些要速度、要距離、要爬坡的活動一定沒我;路途輕松,風景好,加之目的地有特色吃喝玩樂的,必須參加!”
趙淼把喜歡通過騎車來鍛煉身體的原因歸結為“懶”,她說“游泳要去游泳池,打球需要呼朋引伴,跑步吧累了還得呼呼地走,可騎車和這些都不一樣。拎上車自己想走就走了,不用受時間和線路的限制,無論自己獨行還是和朋友一起,全都隨心所欲,騎行的路上不用特意找場地,也不用設定特殊目的地,一切隨心而行。”有時騎累了,她就喜歡坐在車上滑行一路欣賞風景。同一條線路,也會因為天氣、同行的車友以及自己狀態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風景。在后來的活動中,趙淼也通過騎行找到了一大堆和自己興趣相投的朋友,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圈子。

慢慢地,她從一開始往返幾十公里的大平路,到一天拿下全程200多公里的三個大爬坡;從拖累玩伴不得已讓大家改變騎行計劃,到幫助單車俱樂部策劃組織活動……在一次次蹬踏的過程中,在每一次牙盤與鏈條的齒隙咬合間,在根據車感和不同路況的變檔中,生活中一切瑣碎的事和身上的壓力統統不見了。當注意力200%地集中在眼前的路上,彎道、重心、剎車、呼吸……腦子里不再有任何雜念,直到最后摘掉頭盔的那一刻,暢快淋漓!
你也許不知道時速30公里/小時的摔車。對騎行者的傷害程度,但看過正在上映的電影《破風》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一個隧道的急轉彎后可能就是懸崖峭壁,稍不注意就有喪命的危險。比賽時車速快,一個被前面隊員不經意丟掉的水壺,就能讓后面整個騎行的大集團摔個底朝天。
所以能夠一路一起騎行的人,都是互為擔當,相互照應的。能力差的照顧好自己,不給隊友添麻煩;能力強的要顧及路況環境,照顧隊友。全隊高興出發,順利返回。一趟騎行就能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品質和修養。在這種自然環境的騎行活動中,沒有比賽中的各自心計,也沒有職場里的爾虞我詐,完全是拼體力、靠技術。
當我們從各自的社會角色中脫離,還原到了最原始的“人”時,一切都是那么坦誠,容不下一點點偽裝。自行車是一種設計很復雜、本質卻很簡單的工業產品。雖然現在器材的性能越來越好,騎行也從一種單純的技術變成了一種摻雜了自虐、征服、享受以及其他更多被人賦予的生活態度。但無論是燒器材,還是鍛煉體力,不停地重復調整、適應、更新這一循環,騎行這項運動,一旦上了路,你就“根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