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出生于江蘇宜興,1958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1989年中共中央黨校第12期經濟研究班結業。曾任國家計量局工業計量處處長、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司副司長、認證辦公室副主任、標準化司副司長、司長,高級工程師、研究員。先后擔任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中國質量測試學會、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中國標準化協會(暨企業分會)、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與企業能源管理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節能分會、中國防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等組織常務理事、理事、主任委員、顧問等職務。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推薦進入國家科委《中國科技名人名錄》數據庫。編寫或參與編撰了《中國大百科——質量、計量、標準化篇》、《中國標準化通典——企業卷》、《國際服務標準實施指南》、《能源計量管理和計量器具配備》等多部標準化和計量專業著作。
在黨和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好形勢下,如何真正將我國標準化工作納入法制管理軌道,夯實質量強國的基礎,就成為許多長期從事標準化工作,對標準化工作抱有深厚感情的人們所關心的事情。最近,國務院法制辦袁曙宏副主任在參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昌平實驗基地時表示,國務院法制辦將進一步重視和支持《計量法》、《標準化法》等修訂工作。而這正是我們所盼望的。
標準化納入依法管理有著內在和外在的必然關系。
法是特殊的社會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稱,它是建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產物,是社會上層建筑重要的一部分。法律的行為模式主要表現在:授權性,即可以這樣行為;命令性,即應該這樣行為;禁止性規范,即不允許這樣行為。我國的法律法規由互相制約的三個層次構成:即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為法律,其最高基本法為憲法;第二層次為國務院和省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規,它受法律的指導和制約;第三層次為國務院各部委局和省、市、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它受法律、法規的指導和制約。法律的主要職能除了調整社會各階層關系外,主要是執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如維護人類社會基本生活條件,包括自然資源、環境保護、醫療衛生、交通通訊安全及社會秩序;有關經濟、科技的發展與管理;有關社會文明、文化事務等。
國際標準化組織對標準的定義也是一種規范性文件,ISO/IEC 2號指南對“標準”的定義為:“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其特征是在一定范圍內對一個特定的活動(過程)或其結果(產品或服務)規定重復使用和共同使用的規則、導則或文件等規范性文件。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都是一種規范性文件,但是標準的制定需在一定范圍經協商一致,經公認機構批準發布,而非法定的人大和政府部門制定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標準規范需要法律、法規、規章的指導和約束,法律、法規和規章是標準的上位法,而標準是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延伸和經濟技術性支撐。最好的標準化體系結構應是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如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都是同一領域的技術性規定和規范,就構成了該領域的技術法規體系。這符合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法規”的定義。
建立標準化法律法規體系,要從修訂《標準化法》著手。1988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已經歷了二十五個年頭,中國經歷改革開放,經濟基礎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形成。明確了建設質量強國的目標和要求,作為上層建筑的《標準化法》應及時修訂,以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下的經濟深化改革和質量工作的要求。
1988年的《標準化法》共五章二十六條,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和對標準認識的差異,顯然已不能充分體現和適應作為質量強國的基石作用。李克強總理在今年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指出:標準化改革要優化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管理,重點著力改變標準管理“軟”,標準體系“亂”的狀況。為此,在《標準化法》的修訂中,應著力解決以下幾點:
一是完善標準化的法律法規體系,開展標準實施效果的評價,強化監督檢查和執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使標準成為對社會、經濟與質量的“硬約束”;
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訂現行國家、行業、地方標準,整合現行各級強制性標準,涉及公眾利益的健康、安全、環保等領域建立強制性國家標準,逐步減縮推薦性標準,推動向公益類標準過渡;
三是鼓勵學會、協會、商會和產業技術聯盟等制定發布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選擇部分領域開展試點。允許企業自主制定實施產品和服務標準。建立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制度;
四是提高標準的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放寬外資企業參與中國標準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場競爭促進標準水平提升。努力使我國標準在國際上立得住、有權威、有信譽,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證”。以上國務院常務會對深化改革標準化工作的要求,將成為《標準化法》修訂的依據和基礎,以夯實質量強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