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給出了醫用診斷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X射線輻射源空氣比釋動能率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評定方法。
【關鍵詞】 空氣比釋動能率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校準因子 半導體電離室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5.04.011
1 測量過程簡述
(1)測量依據:JJG 1067-2011《醫用診斷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X射線輻射源》。
(2)環境條件:溫度(10~30)℃,相對濕度≤85%。
(3)測量標準:診斷水平劑量計,相對擴展不確定度,包含因子K=3。
(4)被測對象:醫用診斷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
(5)測量方法:使用檢定后的劑量計,測量X射線輻射源輸出的空氣比釋動能率,用其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測得的空氣比釋動能率經空氣密度修正,得到實際的空氣比釋動能率。
(6)評定結果的使用:符合上述條件的測量結果,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確定度的評定方法。
2 數學模型
[K][=M?NK?KTP]
式中:[K]——被測輻射源的空氣比釋動能率,(mGy/min);[M]——劑量計測量3次的平均值,(div·min-1);[NK]——劑量計空氣比釋動能率的校準因子,(mGy·div-1);[KTP]——溫度、氣壓修正因子。
計算公式為:
[KTP][=(273.15+t293.15)?(101.325p)]
式中:[t]——校準時室內溫度,℃;
[p]——校準時大氣壓,kPa。
3 輸入量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
3.1 輸入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
(1)對被測輻射源重復測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采用A類方法)
在短時間內連續10次測量空氣比釋動能率,結果如下(單位mGy/min):
46.74 46.85 46.61 46.50 46.71
46.91 46.78 46.72 46.57 46.78
平均值:[M]=46.717(mGy/min)
用貝塞爾公式計算標準差可得:
[s=i=1n(Mi-M)n-1]=0.126(mGy/min)
在實際校準中對被測輻射源進行3次重復測量,以3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所以平均值的標準差:[s/3]=0.073(mGy/min)。
測量平均值的相對標準差:[u(M1)=0.073/M]=0.16%
(2)劑量計的能量響應變化引起的標準不確定度[u(M2)]
劑量計的能量響應變化≤5.0%,估計為正態分布,k=3,則[u(M2)]=1.7%。
(3)劑量計的年穩定度引起的標準不確定度[u(M3)]
劑量計的年穩定度≤2.0%,按均勻分布計算,則[u(M3)]=1.1%。
(4)合成標準不確定度
[u(M)=u2(M1)+u2(M2)+u2(M3)]=2.1%
3.2 由劑量計校準因子[NK]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u(NK)]的評定
根據上級計量檢定證書,本套標準裝置校準因子的不確定度為5.0%,包含因子k=3,正態分布,采用B類方法處理,則[u(NK)=5.0%3=1.67%]。
3.3 溫度[t]誤差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u(p)]
由于采用半導體電離室,溫度帶來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則[u(p)]=0。
3.4 氣壓計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
由于采用半導體電離室,氣壓計帶來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則[u(p)]=0。
4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及擴展不確定度的評定
輸入量[M],[NK],[t],[p]彼此獨立不相關,故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可按下式計算:
[uc(K)=u2(M)+u2(NK)+u2(t)+u2(p)]=2.7%
相對擴展不確定度為:
[Urel=k×uc(K)]=2×2.7%=5.4% (k=2)
參考文獻
[1]施昌彥.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指南.中國計量出版社,2005
[2]郭洪濤等.JJF1067-2011醫用診斷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X射線輻射源.2011
[3]JJF1059-1999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 中國計量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韓延麗,工程師,主要從事醫療計量及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