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肉因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被世人所喜愛。關于牛肉的佳肴數不勝數,土豆燉牛肉、紅燒牛肉、牛肉面、牛肉干、烤牛肉、涼拌牛肉,西餐做法還有牛肉漢堡、烤牛排等等,一想起就叫人滿口生津。在沈陽以北,有個“中國牛縣”法庫縣,那里的牛肉不僅肉質鮮美,而且營養衛生,已經成為綠色、健康、優質的代名詞。
皇室御用養牛之地
“進了法庫門,一半牛羊一半人。”民謠見證了法庫悠久的養牛歷史。據記載,在明朝末年,法庫地域被朝廷確定為御用牧場,專門飼養供皇宮專用的牛羊。康熙年間,清圣主仁皇帝就因品嘗過此地進貢的牛肉而龍心大悅,特御賜為“皇家御牛之地”。從此,法庫便載入史冊,所產牛肉以此聲名遠播。1904年,法庫縣所轄的法庫鎮、葉茂臺鎮兩個牲畜市場就已經形成規模,并對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開放。新中國成立之初法庫牛肉還被選為開國大典專用。
天時地利人和孕育優質牛肉
法庫縣境內地勢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錯,構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天然格局。獨特的地勢及自然條件,為農作物的生長及肉牛養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牧草質優,肉牛肥健,肉質鮮美,加之法庫縣委縣政府在大力發展牛產業之際,特別重視肉牛的品質,從品種選育、飼養、防疫、出欄等各個環節倍加關注。
法庫所產牛肉色澤好,大理石花紋分布均勻,煮沸后肉湯透明,口感瘦而不柴、肥而不膩。并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2012年法庫牛肉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3年被確定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運動會指定牛肉。
近年來,法庫縣大力發展法庫牛生產,進一步促進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加農民收入。在2009年初,縣委、縣政府根據法庫縣地理優勢和自然環境,確立重點發展牛產業,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牛縣”已初具規模。全縣飼養10頭以上的養牛戶3600戶。2009至2011三年總計建成標準化養牛小區309個,其中:法庫縣農戶建成140個,輝山乳業建成169個(2009年建成142個,含輝山60個;2010年建成146個,含輝山97個,2011年建成21個,含輝山12個)。到2011年末,全縣牛飼養量70萬頭,人均2頭牛,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3.8%,其中:牛存欄33萬頭,其中可繁母牛11.2萬頭。牧業產值可達到36億元,其中牛產值可達到18.5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比重的51.4%。
圍繞牛產業發展,法庫縣已逐步形成了養殖、種牛繁育、乳制品加工、肉牛加工、飼料加工、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等為一體的鏈條式產業發展體系,產業鏈條完整度在全國排名第一。在保證養殖規模的同時,法庫縣牛產業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加大肉牛改良力度,提高生產效益。全縣共建成黃牛改良站點86個,年改良肉牛10萬頭以上。實現了數量與質量的共同跨越,使全縣牛產業得到了快速健康的發展。
“法庫牛肉”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含有的鐵是造血必需的礦物質。鋅、鎂等是促進肌肉生長的抗氧化劑。鋅與谷氨酸鹽和維生素B6共同作用,能增強免疫系統。鎂則支持蛋白質的合成、增強肌肉力量,更重要的是可提高胰島素合成代謝的效率。同時,“法庫牛肉”還可以有助于緊張訓練后的身體恢復,使人放松。
牛肉中的“貴族”躋身國際市場
日本的和牛是牛肉中的“貴族”,以其肉質多汁、鮮嫩、營養、美味而享譽世界,價格是普通牛肉的10倍。2014年年底法庫縣采用國際先進胚胎移植技術,從國外引進了和牛,改良和牛3500頭,成為國內最大的和牛種群場。法庫縣按照日本、俄羅斯、韓國的質量要求發展牛產業,為打入國際市場做足充分準備。為擴大和牛養殖規模,法庫縣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帶動周邊鄉鎮進行訂單式飼養。截至去年,法庫縣牛飼養量已達23萬頭,全縣飼養30頭以上的養殖戶達400戶。
法庫牛肉不僅成為東北各大酒店、飯店的必需品,在全國也極富盛名。如今,法庫牛肉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在東北亞地區的牛肉產品中首屈一指。
相關鏈接
如何選購牛肉
色澤鑒別:
新鮮肉——肌肉呈均勻的紅色,具有光澤,脂肪潔白色或呈乳黃色。
次鮮肉——肌肉色澤稍轉暗,切面尚有光澤,但脂肪無光澤。
變質肉——肌肉色澤呈暗紅,無光澤,脂肪發暗直至呈綠色。
氣味鑒別:
新鮮肉——具有鮮牛肉的特有正常氣味。
次鮮肉——稍有氨味或酸味。
變質肉——有腐臭味。
黏度鑒別:
新鮮肉——表面微干或有風干膜,觸摸時不粘手。
次鮮肉——表面干燥或粘手,新的切面濕潤。
變質肉——表面極度干燥或發粘,新切面也粘手。
彈性鑒別:
新鮮肉——指壓后的凹陷能立即恢復。
次鮮肉——指壓后的凹陷恢復較慢,并且不能完全恢復。
變質肉——指壓后的凹陷不能恢復,并且留有明顯的痕跡。
肉湯鑒別:
良質凍牛肉(解凍肉)——肉湯汁透明澄清,脂肪團聚浮于表面,具有一定的香味。
次質凍牛肉(解凍后)——湯汁稍有混濁,脂肪呈小滴浮于表面,香味鮮味較差。
變質凍牛肉(解凍后)——肉湯混濁,有黃色或白色絮狀物,浮于表面的脂肪極少,有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