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浮夸 可持續 腐朽變神奇
哈佛橋橫跨查爾斯河,連接波士頓市和劍橋鎮。MIT麻省理工學院就位于大橋的北岸。為什么位于MIT校園前的大橋偏以“哈佛”命名呢?
一位MIT就學的中國留學生告訴我:“哈佛大學認為,以哈佛對教育的卓越貢獻,該橋應該命名為哈佛橋。MIT分析了該橋結構后,認為不穩固,因此同意了?!?/p>
哈佛橋建成后才五年,由于交通量劇增,哈佛橋居然垮了。現在的哈佛橋是后來重新興建的。當年興建的哈佛橋不夠堅固是事實,這位留學生講的故事卻是MIT對哈佛的調侃。該橋建于1891年,那時候MIT的校址還遠在波士頓市的后灣區。25年之后(1916年),MIT才從后灣區遷址到現在的位置。為什么從波士頓遷到劍橋鎮?MIT的學生會繼續調侃\"因為哈佛實在太糟糕了\"。雖然是笑話,對哈佛橋的微妙表達卻表現出兩個美國名校的競爭姿態。
哈佛精神的核心是: 追求真理,獨立思想和注重人文。MIT更重視把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教育與研究結合起來求創新。
相對而言,哈佛的學生更為正統,有才華、有能力,出了許多政治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總統就出了8位。而MIT卻聚會了一批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發明了無數的令人稱奇的產品,例如建筑,國防部五角大樓就是MIT杰作,即使其中一個角被襲擊嚴重破損,其它四個角仍照常使用。成功登月的4位美國宇航員全部畢業于MIT。哈佛與MIT之間一直存在著友好的競爭。
今天,兩所學校有很多合作的研討會和項目。我作為訪問學者到哈佛才一個月的時候,所參加哈佛亞洲中心舉辦的講座中,有兩次是在MIT舉行的。曾經在萬科工作一年的同事正在哈佛讀博士,其三位博士導師既有哈佛的教授,也有MIT的名師。實際上,哈佛和MIT的學生可以在對方學校注冊,而不需增加學費,獲得的學分也被各自的學校承認。互通有無已經是兩個名校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