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成都馬鞍東路這條有著300多家鋪子現場制作粽子的街上彌漫著濃濃米香,雖然距離端午節還有11天,但“粽子一條街”的生意已逐漸興隆起來。即便是對今天的都市人來說,只有桌上擺上了自制或購買的手工粽子,才能叫認真地過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雖然端午食粽祭屈原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粽子本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也不固定在某一天食用。不管緣由如何,如今人們把粽子吃出了家人團聚的意味。
記憶中的粽子是白味粽,小時候,早在端午節前兩周奶奶便開始籌備包粽子了,她摘回箬葉將其浸泡,仔細淘洗,然后舀出專門為做粽子留存的糯米。奶奶包粽子的手藝比較高明,她是不用線的,就用粽葉的尖頭不知怎么的,從另一頭穿過來就扎牢了。等綠油油的粽葉在熱氣騰騰的鍋里變作黃色,糯米香就和著葉香一起飄出。我總是等不及蘸上白糖,就把香糯軟綿的粽子塞進嘴里。這時我總是想:奶奶為什么要這么費力地把粽子包起來呢?我反正都是要撕開的啊。
長大后我嘗試過自己包粽子,奶奶告訴我選粽葉的技巧:一看色澤,顏色青綠中帶白花者最佳;二摸柔軟度,柔軟的粽葉便于包粽子;三選形狀,又寬又長者可以避免餡外露。
如今粽子的花樣層出不窮,顛覆了人們固有的印象。三角形、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各種形狀的粽子讓人眼花繚亂,口味更是推陳出新,應有盡有。除了給粽子換餡料,還有的餐館還把粽子做成了新菜肴,粽子不但可以煮熱蘸糖吃,更有許多創意新吃法,至于是否美味?你可以一嘗究竟。
手工的味道
端午節前后到馬鞍東路買粽子已經成為成都人的生活習慣,像往年一樣,端午前的馬鞍東路又開始“變臉”,臨街的裁縫鋪、雜貨店、面館等紛紛賣起了粽子。各攤點都在忙活著調拌糯米、清洗粽葉、包粽子、煮粽子、賣粽子。“我們的粽子都是現包現賣的”,幾乎所有商戶都以此為榮。
手工包的粽子造型或許不夠精美卻獨一無二,捆扎的線繩繞一圈或者三四圈,全憑制作人的喜好。技藝高超的老婆婆僅用不到10厘米的線便可捆扎好一顆粽子,僅被綁住一個角的粽子不僅不會散開,而且造型美觀。顏色各異的捆繩是用來區分口味的,每家店的規則不一,購買時,店主會細細叮囑。
海燕:制作粽子的糯米有什么講究嗎?
王碧云:一般的做法是需要提前浸泡糯米,米和水的比例為1:2,浸泡水溫30℃左右。我個人認為浸泡時間在半個小時以內為宜。
量化的精致
許多求新求變的餐飲企業將傳統的粽子做得創意十足,例如星巴克推出的星冰粽使用Q滑爽口的冰皮包裹繽紛的餡料,不需蒸煮、開袋即食。外觀時尚的粽子冰涼爽口,有焦糖榛果瑪奇朵、芒果西番蓮、草莓芝士、佛羅娜咖啡、玫瑰花五種口味,其靈感均來自于星巴克的暢銷飲品。這樣的粽子搭配水果和咖啡,就是一頓屬于你的美味下午茶了。
海燕:包粽子的葉子有講究嗎?
王碧云:南方一般使用箬葉來包粽子,葉片比竹葉大,蒸后會散發出清香的味道。包粽子一定要用新鮮的箬葉,否則煮出來就不香了。
星級的售賣
路邊攤、連鎖店的粽子各有風味,為了抓住人們的消費熱情,不少星級酒店紛紛推出“香棕”禮盒。禮盒裝的粽子在口味搭配上更加豐富,除豆沙、椒鹽等傳統口味外,綠豆咸肉、蓮子馬蹄等口味也十分清新。
海燕:馬鞍東路被稱為“粽子一條街”,請問這條街上平時有賣粽子的攤位嗎?
王碧云:這條街在端午前后會有大量臨時“變身”賣粽子的攤位,但因為平時吃粽子的人相對較少,只有兩三家會持續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