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溥心畬名儒,號西山逸士,是曾于英法聯(lián)軍時,代表清廷訂立北京條約的重臣恭親王奕訢之孫。恭親王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豐之弟,因此論輩分,溥儒正是宣統(tǒng)帝溥儀的堂兄。他自幼聰慧,靈敏過人,六歲便入學,十六七歲讀畢十二經(jīng);七歲時學作五言絕句,八歲時學七言絕句,九歲以后學律詩及七言古詩,文章由短文以至七百字經(jīng)義策論;十歲時還學騎馬打獵﹙見溥著《華林雪葉》﹚,兼及英數(shù)滿文;每日讀書至半夜,使他奠定宏博深厚的學術基礎,難怪他時常說:“我的文章比我的詩好,詩又比字好,字更比我的畫強”,可見他在文學上的自負。他的文學著作有《四書經(jīng)義集證》、《爾雅釋言經(jīng)證》、《華林雪葉》、《經(jīng)籍擇言》、《寒玉堂千字文》、《寒玉堂論畫》、《詩文集》、《金文考略》、《陶文存》等二十余種,其他散見在他書畫中的詩或畫論更是不勝其數(shù)。他在香港新亞書院演講時也說過:“一幅畫如沒題字,便好像看無聲電影一般,索然無味”,因此在詩文方面已是著作等身。彭醇士先生曾稱其:“貫通六藝,旁及百家,原道敷章,感物吟志,晚近以來殆無其人焉”,對其文學造詣之深,推許有加。但由于畫的盛名卻掩蓋了他在文學上的光芒。此外,他有一手“書踵歐趙,法度嚴謹,榜書行草,各擅其長”,且秀逸剛健而明凈,于疏朗中見真趣的好字,題在巨構小品,均是風韻高雅,清新拔俗,極富書卷氣;而畫方面的成就,又可說是近百年來唯一絲毫不受西洋畫風感染,能因承傳統(tǒng),且又能自辟蹊徑,獨立成家的偉大宗師。就因其詩、書、畫“三絕”,被譽為民國以來第一位文人畫家;周棄子先生更稱之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后一筆”,誠非過言了!
關于他的學歷,有說是畢業(yè)于北京法政大學或清河大學,其后赴德國深造,而獲得生物學及天文學博士。但有人認為他從小就奉母之命隱居馬鞍山(即西山,而號西山逸士)的戒臺寺苦讀,根本不曾出過國門。真相如何尚不可知,但絕不因而有損于他在學術與藝術上的成就與聲譽。
他學畫是無師自通的,且起步很晚,約在三十多歲以后,但他有深厚的國學與書法基礎,加上當時宮藏宋元名跡甚多,旦夕玩味,且善觀大自然山水之晦明變化,配合歷代畫論,蓄蘊蔚成。不久便能融會貫通,卓然成家,重筆揮寫,雷霆萬鈞;“淡到無痕,雅到極點”。諸凡山水、人馬、花卉、鳥蟲,無論工筆寫意,皆能“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信手拈來,無不精妙,所謂“品高者、韻自勝”,正是溥心畬藝術的寫照。
其實,若想了解他的畫,應先了解他的人。他以一個舊王孫,身歷滄桑,飽經(jīng)憂患,生活中也就不免常帶有憧憬過去帝王之家的幾許感傷,何況離鄉(xiāng)背井,其內(nèi)心之沉痛不言而喻。在他曾贈契友張大千的一首詩中說:“滔滔四海風塵日,宇宙難容一大千。卻如少陵天寶后,吟詩空憶李青蓮”,是詠大千,也在暗嘆自己。然而,他也了解時代之不同,民國初年,日本軍閥硬迫溥儀成立偽滿政權時,便曾在《臣篇》中直斥“九廟不立,宗社不續(xù),祭非其鬼,奉非其朔”,而隱居西山不出,是極為曉理達義且明大體的人。抗戰(zhàn)勝利后,溥先生當選國大代表,民國三十七年(1948)乘赴南京出席大會之便暢游江南名勝而流連杭州景色時,據(jù)說中共曾用廣播到處找他,要他出來擔任職務,乃匆匆作一抉擇,草草化裝,取道定海,乘小船經(jīng)舟山而輾轉抵臺。在臺期間從不關心政治,且在多種復雜的“遺民”情緒中,也不免常常流露出“故國”之思,如題識時只寫干支,不寫民國年號等。從某個角度看固然是“孤忠”,但這就是讀書人高傲氣質的本色,也是重氣節(jié)、不忘本的人格之表現(xiàn)。他雖不涉仕途,但在臺北平日蒔花吟詠,鬻書作畫,且在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執(zhí)教,收受學生均按古禮,其樂融融,過著他所向往的清閑而寧靜的“文人生活”。
若以常人眼光看,溥先生的生活是“怪”得有趣的,他的生活圈子小,既不會用錢,也不關心錢;不懂交際,也不善識路。有次曾偷偷地出來散步,不覺走入不遠的新公園而迷失了方向,在園內(nèi)逗了老半天,好不容易看到一塊署名“溥儒”的店招,才進去搭訕,經(jīng)過一番解釋后,乃由店鋪老板笑呵呵地把他送回家。像這類“怪”得可愛的事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常被引為茶余飯后遣興的材料。
他成天就這么只知道作詩、畫畫、寫字,連畫好的畫要蓋章都省了,事實上是“作不了主”,因圖章另由別人保管,而溥先生也不“介意”;就因這樣,那顆“龍紋”圖章便成至今假畫充斥坊間的禍首。雖然如此,真金不怕火煉,假貨充斥嚴重,但在真貨比較下自是相形見絀。
溥先生寫字畫畫均喜用鹿狼毫,中鋒轉偏,用力猛重,細線絲絲,絕不含糊,因此棱角轉折利落,粗細對比明顯,用于繪畫,筆觸堅實,渲染恬淡,有著北宗的特質,在民初即與張大千被合稱為“南張北溥”,飲譽畫壇。
臺北歷史博物館收藏溥老的作品多達350件,其中325件是其遺孀李淑珍女士所贈,其余則為溥老在生前捐贈該館,在此列舉十件以饗讀者。
圖1.《雨中蕭寺》。近景左下方以勁挺的筆致描寫蒼松與臨空水榭,行人逆風撐傘,水榭室內(nèi)清寂,作人物遠眺隔山的漁舟;蕭寺遠在大江之外,彌漫在煙雨之間,對照前景愈空靈。
圖2.《雪景山水》。溥老以慣用的蒼松及雜樹營造前景,主峰在全幅正中央,筆法剛勁,轉折頓挫斧劈利落,山骨嶙峋;山間則以小橋及繞道山路連結,漁舟山舍巧妙點景,全幅以淡墨襯底,呈現(xiàn)江山雪霽的清明,詩曰:“空山積雪暮生寒,石徑荒涼木葉干;茅屋參差云樹合,不知何處臥袁安。”
圖3.《溪山樓閣》。為少數(shù)的界畫著色作品,整體由兩段奇巖結構而成,前山三棵大松立于危石之上;層層樓閣前后立于孤高的危石之上,巖根呈懸出水面狀,另以小橋平衡整體,看似不合理,卻顯造型利落,為溥老常用之寫意手法。
圖4.《著色山水》。以利落高古的筆調(diào)及雅致的汁綠表現(xiàn)山溪深院人家,蒼松與桃柳交映,高橋與長籬爭光,煙鎖青山,人物輕盈,配以長詩,建構一幅極富詩意的溪山景致。
圖5.《晚涼道上》。這是一件斗方小品,溥老作品用筆細致,因此越小越妙,許多小品如小手卷,卷后高僅兩三吋,但筆筆精到,一絲不茍。本件人物驢車,造型脫俗,用筆瀟灑,著色清新,可見一斑。
圖6.《鐘馗》。為溥老人物中最常見的題材,或用以驅邪,或用以納福,或以警世,或以諷俗,本件詩云:“衣敝宮袍綴五緦,山中木客久相從;自攜蔬菜沽村酒,淡泊依然林下風”,則是瀟灑悠然,一派格高自適之姿。
圖7.《鐘馗》。此件鐘馗以大筆揮就,臉部及須發(fā)輕柔可喜,形成強烈對比,身旁小鬼以小筆勾勒,手指頂上蝙蝠,寓意明顯,尤其著色簡單,空靈之氣直逼眼前。
圖8.《希夷酣睡圖》。希夷即唐五代的陳摶,為道家南宗之祖,隱居武當山、華山,據(jù)傳曾于華山玉泉院手植龍?zhí)偈辏渤C多節(jié),狀若飛龍,傳五代亂世,認為真主不出,乃閉門不出,在家酣睡。此畫作于民初,或有所影射,寥寥數(shù)筆,于龍?zhí)傧拢ㄋ缒啵翞閭魃瘛?/p>
圖9.《秋荷白鷺圖》。溥老作畫題材廣泛,翎毛觀察入微;本件白鷺立于秋風清波之上,荷葉搖曳生姿,荷塘蒲草漫生,秋蓼點點,野趣橫生,溥老以輕盈自然的線條,簡約的墨韻,漫寫此一情境,紙面留下空白,給人以秋光野水的遐思。
圖10.《松虎》。虎為陽剛猛獸,表現(xiàn)與秋荷白鷺大異其趣。本件猛虎兀立危崗,俯瞰山谷,谷前蟠虬蒼勁的老松,配搭對面飛瀑,構圖簡明,尤其猛虎造型其脊背隨長尾呈上鉤弧線,斑皮緊湊,兩眼眈眈,開口嘶吼,在多變渾重的筆致下,更添凜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