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后,安康地區一些志士賢達,將祖輩珍藏的一些名人書畫捐獻給國家。現都庋藏在安康市博物館,其中數十副對聯書寫者,除狀元、探花、宰相、進士的對聯外,還有幾位文人武將的對聯,今拿出來以饗讀者。
圖1,明末清初,黃宗羲篆書聯,紙本,每條縱178厘米,橫32厘米。聯語為:“宰相廢則國政壞天下因之無寧歲,詩書亡而學術雜后世由是多偽儒。”下聯左側落款“宗炎二弟鑒正,兄宗羲書并識”,下鈐白文印“黃宗羲”、紅文印“太沖氏”;上聯右側題“甲申亂后,乃隨孫公嘉績軍于江上奔走有年,未先奏效,始知既無(接左側題字)善政,又無純儒,是以一撲而不振也。壬辰秋宗炎來縱談竟日,所悉圣紋(接下聯右側題字)治周易,賣畫自給,應是儒生處亂世本色。心意然之,知此以贈”。壬辰年,應是清順治九年(1652)。
黃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浙江余姚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稱為“清初五大師”。
圖2,清康有為行隸聯,紙本,每條縱133厘米,橫32厘米。聯語為:“清腴唐子畏,秀瘦管夫人。”下聯左側落款“南海康有為”,下鈐白文印“康有為印”、紅文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曾聯合十八省會試舉人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后成為“戊戌變法”主力。辛亥革命時成為保皇黨。在書法上力倡北碑,著《廣藝舟雙輯》為后世所重。其書筆畫姿肆帥意,骨力遒勁,自成一格,人稱“康體”。這副五言聯,可見其書法之妙態。
圖3,清左宗棠行書聯,紙本,每條縱174厘米,橫45厘米。聯語為:“珽玉六寸明自照,龍門百尺高無枝。”下聯左側落款“左宗棠”,下鈐白文印“大學士章”、紅文印“青宮太保愙靖侯”。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后,先后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左宗棠是中國晚清軍政重臣,著名湘軍將領。
圖4,清曾國潢篆書聯,紅撒金紙本,每條縱167厘米,橫31厘米。聯語為:“禮樂承家圖書壽世,節儉復古仁義宅心。”下聯左側落款“澂侯曾國潢”,下鈐白文印“曾國潢印”、紅文印“澂侯”;上聯右側題“凎堂二兄正”。
曾國潢(1820—1886),原名國英,字澂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書第二子,捐監生出身。他比長兄曾國藩小九歲,而比其弟曾國葆大八歲。這樣,在兄弟五人中,長兄在外讀書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他四個兄弟中的長者。所以他比其他幾個弟弟懂事得早,幫父親料理家務所占去的時間當然就要多一些。
1852年底,曾國潢隨兄曾國藩前往長沙助理訓練湘勇,兼治餉糈之事,后來,又隨同到衡陽訓練湘軍。他辦事老練細致,深得曾國藩贊許。因其父曾麟書中風癱瘓,曾國潢只得離開軍營歸家盡心侍奉,同時兼辦鄉團。其父于1857年去世之后,曾國潢全面主持家務。為使在軍中的兄弟無后顧之憂,他在督課子侄、謹守半耕半讀的家風方面盡力按照兄長的囑咐去做。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告誡曾國潢,一定要督教子侄輩在用心讀書的同時學做好人,絕對不能稍涉驕奢之境。
圖5,民國郭堅行書聯,紙本,每條縱135厘米,橫33來米。聯語為:“廊廟非庸器,瑾瑜發奇光。”下聯左側落款“郭堅”,下鈐紅文印“方剛”、白文印“郭堅”。
郭堅(1887—1921),字方剛,陜西蒲城人。袁世凱稱帝時,在陜西首豎護國軍旗,響應西南討袁。陳樹藩督陜,任陜西警備軍統領。于右任任靖國軍司令時,以郭堅為第一路軍司令。1921年夏,被馮玉祥以“鴻門宴”之法所殺。為人豪爽,善書,神韻亦如其人。
這幾副對聯也是文人武將在陜南留下的歷史墨跡,研讀聯語及題識,知曉他們的心機;欣賞他們的書法,心怡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