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張立奎,山東臨沂人,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水墨人物研究生班。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國防大學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解放軍美術創作院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鳳凰嶺美術館駐館畫家。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楊曉陽院長工作室畫家。曾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獎、首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金獎、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國際藝術大展最高獎、炎帝杯國際藝術大展金獎。多次參加全國國畫提名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中央電視臺,俄羅斯、泰國等國領導人以及眾多藏家和美術機構收藏。出版當代中國名家張立奎卷(大紅袍)等多部畫集。2013年7月精品水墨人物畫在北京保利舉行拍賣專場。2012年央視書畫頻道專訪。2012年11月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舉辦“筆墨從戎”巨幅作品個展。中國畫壇60后最具收藏價值十杰畫家,當代最具學術活力的青年畫家之一。
(接上期)于是,如何看待百年以降以至于今天的中國藝術歷程中的啟蒙和救亡、負重和失重、個性和群體、傳統和現代、全球化和本土化等等問題,就成為堅持現實主義道路的畫家必須直面的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張立奎的《守望的人》中支撐著的“原生態”的現實主義,是有啟迪意義的。
總之,作為一個軍旅畫家,張立奎能不受觀念和題材的制約,用無拘無束的狂放之筆畫出讓我們驚心動魄的作品。但他的作品風格,并沒有像現在許多受過學院教育的畫家那樣西方化,也沒有像一些堅持復古的畫家那樣泥古不化。而是能立足現代中國文化語境,在不違學習和借鑒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前提下,在風格創新方面,以他的大量優秀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典范性參照,作為一個新的方向,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和深入研究。
三
20世紀中期,“現實主義”在“三突出”原則下,致使許多藝術家和理論批評家遭到了不應有的迫害,撥亂反正以后,一些人有情緒,拋棄了現實主義,以引進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和觀念技法來反撥以往的錯誤原則與方法,這之中,情緒化的探索和實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是,對許多畫壇學人而言,也就并沒有特別注重有正確方向的文化建設并因此而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事實上,現實主義藝術的功能價值,與社會因科技進步而引發的生產力及其相應關系的新變化所必需具有的人文精神建設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縱觀張立奎的即興式寫生以及他的主題性創作,如前所述,他首先注重以感性直觀方式刻畫他所表現的對象,雖然,他深知藝術語言手法的形式美是思想、精神、觀念的衍生物,但對他來說,技術就是思想,形式就是理想。繪畫的社會意義,深刻的思想,應該是他所說的“絕活”,即形式美需求的特定產物。因為,在他看來,拙劣的技術與過時的技術在現代社會語境,是不可能表達真實的現實感受的。張立奎的這樣的繪學思想,既來源于西方現代藝術中的“元語言”意識,也來源于中國傳統文人畫理論背后的“道”的思想。在中國的傳統文人畫理論中,“道”與“技”是從畫家涵養而成的個性品質中一并以“無心成化”的方式迸發而出的不二之物。
在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理論中,畫家涵養成的個性品質是藝術創作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但這種涵養功夫卻又不可能太快,一快就會出質量問題。它不僅需要畫家長期堅持自己的文化信念,同時,也有一個他所處的群體普遍的涵養功夫質量高低的問題。僅僅是一、兩個人獨立的堅持修為,是不可能達到多高的高度的。 " " " " " " " " " " " " "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