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片堪稱我國一筆特殊的文化遺產,也是一座豐富的民間音樂寶庫。它真實地記錄、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民間音樂藝術,不僅具有欣賞價值,而且具有資料價值和學術價值。近年來唐山博物館征集了大量唱片,內容豐富,有戲曲類、曲藝類,其中最多、最系統的是評劇唱片,這些評劇老唱片記錄了評劇成熟發展的過程。
評劇是我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朵靚麗的奇葩,從冀東民間演唱“蓮花落”衍變發展為“評劇”(俗稱“唐山落子”、“蹦蹦”、“碰碰戲”),經過“蓮花落”、“拆出戲”、“平腔梆子戲”幾個階段。最初蓮花落的演出由兩個男演員扮演一男一女,戲里所有角色都由這兩個人來演,曲調非常簡單。1912年,南孫班(班主孫鳳鳴)開始在天津招收女藝徒,成為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后來的評劇名伶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花蓮舫等就是此時進入評劇班的,其中花蓮舫被認為是評劇的第一名女演員。后來她們又吸收天津、東北等地的文化因素,形成各自獨特的演唱風格。20世紀20年代初,評劇第一代女伶李金順、碧蓮花、芙蓉花等,在以奉天(沈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輾轉演出,紅極一時。女伶群體的成功,促進了評劇音樂的成熟與發展。唐山博物館收集的唱片記錄了評劇女演員興起以來對男旦聲腔藝術的改革和發展。
(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女演員
1.李金順(1896—1952),“奉天落子”的代表人,是評劇史上第一代女演員的杰出人物。她對評劇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變了月明珠調的句型結構,創新、豐富了評劇的旋律,改變了評劇音樂的風格,加強了評劇音樂的表現力。她吸收京韻大鼓音樂,巧妙地運用唱大鼓的嗓音唱落子,曲調高亢,唱腔傳情,并增加伴奏樂器,發展了評劇音樂,被稱為評劇“李派”。她的代表劇目有《王少安趕船》、《杜十娘》等,李金順成名之后,女演員紛紛登上評劇舞臺。
2.白玉霜(1907—1943),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唐山古冶人。她主唱青衣,是評劇史上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女演員。她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嗓音比較低,鼻音共鳴,唱腔低回婉轉,富于抒情性,在伴奏器樂中加進二胡,在化妝、服裝上也有許多創新,形成了評劇“白派”表演藝術,被譽為“評劇皇后”,為人矚目。養女小白玉霜(李再雯)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表演藝術風格。代表作有《花為媒》、《桃花庵》、《珍珠衫》等。
3.劉翠霞(1911—1941),是“四大名旦”之一,也是最早使用燈光布景的演員之一,她唱功優秀,唱腔高亢嘹亮,音域寬而善于用氣,形成了豪放而又韻味醇厚、剛柔相濟的演唱風格,俗稱“大口落子”。由于她的出色表演,后被評為“評戲皇后”。代表作有《啼笑因緣》、《勸愛保》、《因果美報》等。
4.愛蓮君(1918—1939),評劇“愛派”的創始人,她創造了“疙瘩腔”,就是在唱腔進行中常常出現較短促的節奏,使旋律的起伏較為活躍華麗。代表作《啼笑因緣》、《一雙繡花鞋》、《孔雀東南飛》。
5.喜彩蓮(1916—1997 ),“喜派”創始人,她創造出了“靜板”、“清板”以及半說半唱、真假嗓音相結合的演唱藝術,形成了舒展流暢的獨特演唱風格。代表作有《人面桃花》、《鳳還巢》、《梁紅玉》等。
6.王金香(1911—1948),1925年隨繼父到天津拜張佰齡為師學評劇,她以主演新編時裝戲《啼笑因緣》、《人道》一舉成名。在表演上,她博采其他劇種之長,唱腔樸實親切,甜潤婉轉,保留濃郁的樂亭影調韻味,尤以熠、噎腔獨具特色,備受觀眾贊賞,她的武功也頗具根基。代表作有《馬寡婦開店》、《王少安趕船》等。
(二)評劇唱片的錄制
這些評劇老唱片(20世紀50年代以前錄制)從出版公司來看大致有十幾家:其中百代公司的最多,其次是勝利、麗歌公司,而高亭、蓓開、百樂、寶利、福泰、榮利公司極少。經查這幾家公司錄制、留存下來的唱片數本來就為數不多(尤其是這幾家公司錄制的評劇數量極少),所以該館收藏的這些評劇老唱片尤為珍貴。
一、高亭公司。經查證,高亭公司錄制的評劇唱片數量不多,分兩批錄制,第一批的錄制時間約在1926—1928年前后,唱片號為五位數。這批唱片中有李金順、花蓮舫、劉俊卿、劉翠霞、王金香、馬金環等人,每人不過二三張而已,這一批中該館收集到了兩張:
劉翠霞《花魁從良》,表面寫有高亭、天津著名、“碰碰”, 正面編號A26909a(圖1—1)。
王金香正面《馬寡婦開店》、著名“碰碰”、編號A26908a(圖1—2),反面《王少安趕船》、編號A26908b(圖1—3)。
第二批的錄制時間約在20世紀30年代初,唱片號為六位數。這批唱片中有劉翠霞、王金香、文金舫、張月亭、張月芳、桂寶芬、筱翠霞等人,每人多至四五張,少的也就是二三張。這一批中該館收集到三張:
李金順、馬金環合唱《杜十娘》表面寫著著名“碰碰”、德國造,正面編號A26900a,反面編號A26900b(圖1—4)。
劉翠霞《德孝雙全》,表面寫著天津著名“碰碰”,正面編號A233441a(圖1—5),反面編號A233441b(圖1—6)。
劉翠霞《楊三姐告狀》,正面寫有“天津碰碰”,正面編號A233419a(圖1—7),反面編號A233419b、“北平碰碰”(圖1—8)。
高亭公司錄制的這些唱片時間都比較早,它集中反映了女伶興起以來對男旦聲腔藝術的改革和發展。
二、蓓開公司。蓓開公司錄制的評劇唱片目前查到的只有十幾張,時間約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批唱片包括芙蓉花四張、劉翠霞兩張、李玉芬三張、文金舫兩張、花玉蘭兩張。該館收藏到劉翠霞和李玉芬的各一張。
1.劉翠霞《花魁女》,芯片是紅色。表面寫著:蓓開“著名坤伶花旦”、天津碰碰,正面編號A34954—1,反面編號B34954—2(圖1—9)。
2.李玉芬《王小借糧》,紅色芯片。表面寫著:蓓開“著名坤角”、“蹦蹦”,編號91395。
蓓開公司錄制的唱片數量雖很少,但卻真實反映評劇唱腔在20年代末經過女伶十幾年的改革和發展后的基本形態。
三、寶利公司曾錄制過一些評劇唱片,目前能查到的,只有筱麻紅以及她與花鈴霞、孫玉亭合作錄制的共四張,劉翠霞有兩張,李銀順、花鈴霞各有一張,時間約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該館只收集到了花鈴霞的一張。
花鈴霞《二縣令》,黑色芯片,表面寫“評劇”,亞細亞寶利唱片公司,正面編號18517A,反面編號18517B。
四、福泰公司。據資料記載,福泰公司錄制的評劇唱片目前能見到的有兩張,一張是任鳳林、小金喜演唱的《老媽開口旁》,另一張是小銀子演唱的《馬寡婦開店》。該館收集到了福泰公司的另外一張唱片。
這張唱片的劇目是《王二姐思夫》,唱片表面寫著:福泰留聲機器公司、“獅子牌”、“洛子”等字樣,芯片是紅色。由于唱片磨損嚴重,演唱者是誰無法看清。從這張唱片上寫著“洛子”的字樣來看,應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錄制的。跟上述兩張是否是一批錄制的有待查證。
這幾家公司錄制的評劇唱片真實反映和記錄了評劇聲腔藝術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為我們學習研究這一藝術,進而探索和總結其內在規律提供了豐富資料。因此這些老唱片非常珍貴,值得我們保護和收藏。這些老唱片必將在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和振興傳統藝術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