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成都2014年的最后一個冬日暖陽,陽光難得地從早上10點開始露面。在鏜鈀街的一家書店里,留著板栗色短發的王婉身穿粉藍色繭型大衣,坐在靠窗的位子上,點了一壺水果茶。在陷入深思的時候,她看起來像個文藝電影的女主角。
你好,未來課堂
剛張羅好落座,王婉就問了記者幾個問題:“你對我國小學教育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期待?你心中更好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樣子的?你怎么看基礎教育?”記者第一次在采訪的時候被采訪,在說完個人關于教育的觀點后,王婉迅速捕捉了記者所說的幾個主要觀點。看得出來,她在用這種方式了解外界對教育以及學校的認識和期待,并盡量從專業角度入手,回應更多人所關心的教育發展問題。隨后,王婉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她所熟悉且熱愛的學校教育,以及她對未來課堂、學習生態的看法。
自2013年底開始,少城小學出現了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教師授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都可以通過平板電腦輔助完成的場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軟件的幫助迅速分析和統計學生的學習狀況,有針對陛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還能將相關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堂外,并且能持續地記錄學生學習的過程,保存其作品和作業。就在2014年初的寒假里,5年級1班的孩子們通過平板電腦和“電子書包”,完成了他們第一份極具信息時代特色的寒假作業。
這就是少城小學“未來課堂”中的一些片段。“未來課堂”又稱“云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革新的一次嘗試,實驗至今取得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效果。王婉說:“從前的課堂是教師覺得學生需要學習什么就教授什么,至于學生是否準確地接收到信息、是否很好地消化了教師教授的知識,則很難有一個準確的量化。在今后的教育體系中,會出現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個體需要什么,我們就制定什么。這是一條新的道路,將帶領我們更加接近‘以學生為根本,以價值為導向’這個理想。”
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
在2014年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教育信息化論壇上,成都市少城小學校長王婉作為小學教師代表,以“未來學校的基礎教育實踐”為主題,在大會的第八微論壇上介紹了學校本著“構建智慧型未來學習生態系統”的建設思路所開展的教學改革探索,得到了與會專家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盡管教育是一個相對保守的行業,但是王婉認為,適當引用新的技術,有助于對學生的培養,更有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之內,應該允許不同的生長模式,因為“教育不能是單純的改造,不是把一棵樹變成一株盆栽”。王婉相信在這個強調個性化的時代,教育需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她說:“一直以來我們都說教師是園丁,那么新時代的園丁就要掌握更科學的培養技術,精確地為學生提供知識營養。”
王婉認為,大數據的合理應用將對教育的未來產生巨大改變。“教育是著眼于未來的,教育者要用前瞻性眼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王婉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用昨天的方式面對今天的孩子,應對明天的挑戰”。她說:“少城小學建校82年,82年前的學生肯定和現在的學生不一樣。時代在不停地發展,我們需要緊跟著時代的步伐,甚至要站在時代的浪尖上,才能幫助我們的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
以德為先
2014年,少城小學接待了來自英國、泰國、新西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訪問團。一有這樣的交流活動,王婉都會積極參加、認真學習。她提到自己曾去新加坡掛職鍛煉一個月,對當地學校在學生學習、生活習慣和品德等方面的嚴格教育印象深刻。其中有一項行為習慣訓練叫作“起身看座”。“就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在起身后,把自己的椅子放回原位,無論身在什么地方都必須嚴格執行這一行為規范。”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但校方要求學生必須全天候執行,并且記錄到個人行為手冊當中。家長也要嚴格監督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打分。
王婉對這種教育方式感想頗多,她認為學校是一個培養合格公民的地方,學生在這里需要更多地去學習怎樣成為一個自律、禮貌、善良、行為規矩、談吐得當的人,在此基礎上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少城小學的文化墻上有師生們最喜歡的3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王婉深知良好德行的養成只憑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學校建立了以“品行、品德、品格”為序列的德育教育體系,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比如“周行一善”、“尋找身邊的少城之星”、“少城榜樣”等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完成意識的積累,以“道德銀行”等極具趣味性方式激勵學生長效堅持。王婉說:“一個懵懂的孩子進入學校,為將來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而開始學習大量的規范,并養成自覺的習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堅持。我們需要不斷地為孩子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更好地去體驗,通過做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體會到幸福的真正價值和意義。”2014年11月,少城小學發起一項舊書捐贈活動,募捐到的書贈給了巴中市的一所小學,而那里的小朋友們則用自己種的紅薯回饋給少城小學的學生們。“這種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行為非常善良、溫暖。”
樂觀與天真
談及與家長的溝通,王婉說:“從前的學校教育比較封閉,家長一味地依賴學校。現在則不同了,人們越來越關注交流的重要性,社會上也興起了多種教育思潮,我們目前面對的這批家長正處在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他們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很正常的。”
作為四川省婦聯家庭教育研究會的專家組成員,王婉在面對家長林林總總的“理論”和“理想”時會耐心地與之溝通。“首要原則是將心比心。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學校教育的目標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即無論一個人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應該具備良好的修養、快樂的心態、陽光的品格,那么我們會引導家長用長遠的眼光看待當下的教育,讓他們理解,這些看似很基礎的習慣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品格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婉深知教育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回應時代的關切。“孩子們除了要有—雙能看世界的眼之外,更要有一顆中國心,還要有一雙能飛越干山萬水的翅膀,如此才是我們民族未來需要的人才和棟梁。”
王婉對自己的事業充滿樂觀,保持這份樂觀是她和她的同事們得以堅守事業的基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王婉很有信心,“只要我們一直堅持,總會引導著學生們向好的方向改變。一個個學生的改變,最終一定會引發一代代人的改變,教育就是這樣一種理性而樂觀的執著。我們的‘天真’是我們對未來的擔當”。
傾城小講堂·PISA測試
王婉對教育界的動態非常關注,她對最近兩年在國內引發過討論的PISA測試非常感興趣。PISA測試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的國際評估計劃,主要針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該評估于2000年首次展開,此后每3年舉行一次。2009年,上海部分適齡學生首次參加PISA測試,最終以閱讀556分、數學600分、科學575分的平均成績位列全球單科成績首位,并拿下總成績全球第一。2012年,上海部分適齡學生第二次參加PISA測試,再次獲得各單科和總成績第一。王婉認為,這種測試方式引發了對學生進行全人教育和全面評價的認識與重視,為我國的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