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設計就像是障礙賽跑
微卷中長發、皮衣,玫紅色襯衣從深藍色毛衣里探出頭來,這樣打扮的傅冰挎著一個大包走進與記者約好的咖啡廳,看起來像是剛熬了一夜創作出了滿意作品的搖滾歌手。他眼里仿佛有唱不完的憂傷,嘴角卻掛著一絲微笑,感覺他開口似乎就會唱起崔健的歌:“我要從南走到北/還要從白走到黑/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你好,我是傅冰,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傅冰聲音低沉,但并不沙啞,說話時的表情帶著些羞澀。他說自己并不喜歡搖滾樂,但確實剛熬過夜,不過是為了做設計。
在傅冰看來,做設計就像參加障礙賽跑,不斷向前的同時,也受著來自市場各方的制約。這些制約很多時候會讓設計師感到不自由,于是產生抱怨。但傅冰認為,抱怨可能是因為設計師“修煉”得還不夠。客戶有時的確會提出許多讓設計師哭笑不得的要求,但遇到這種情況,設計師首先應該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非常完美。“為什么要去抱怨呢?要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是他們讓你成長。”作為設計項目的管理人,傅冰常常告訴設計師,要變換角度思考問題。能在各種約束之中找到解決辦法,做到庖丁解牛式的游刀有余,這不正是商業設計的魅力所在嗎?而點燃這種魅力之火的就是智慧。
我是設計師,不是藝術家
設計與藝術血脈相通,但出口并不一致,尤其是商業設計。商業設計的“商業”二字,明確指出了其設計是直奔商業目的而去的。“所以除了點、線、面、色彩構成之外,設計師如果還能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商業意識和嗅覺,那么才會既得意于視覺思維之中,又超脫于視覺化思維之外。”傅冰說,一個好的設計師除了思維開闊,還需要具有很強的整合資源的能力。“創意并不是要讓人驚異于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傅冰認為,在創新中借鑒和學習都是必要的。“發明創造是科學家的事,設計師要做的事是整合資源,把它們用到合適的地方。”
傅冰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藝術家,他只是享受設計的過程。“在做一個項目時,我隨時都處在設計該項目的情境中,無論做什么事,都會聯想到這個項目,想著怎樣更好地去完成它。思維可以天馬行空,但任何創意最終都需要落地,這是一個與自己妥協的過程。”
那么,怎樣的設計才算好?這涉及到評判標準。設計師多半是固執的,這種固執表現在其對作品的執著上,也表現在自我認定上。”但是這種充斥著意氣的觀點是危險的,特別是對商業設計而言。好設計必須是有創意的,好設計使產品更加有用,好設計是有審美價值的,好設計是誠實的,好設計是持久的,好設計是盡最大可能著眼于細微之處的設計……”傅冰強調,好設計的標準眾多,但好的商業設計至少應達到3個要求:一是客戶認同;二是市場歡迎;三是同行認可。
在創作中喜新厭舊
“年紀越大,我對陜樂的追求也越來越迫切。現在對于我來說,把事情做好是首要的,是否賺錢是順其自然的事。我希望能在了解市場的前提下,創造出新品牌、新商業模式。”作為獻給公司成立20周年的禮物,傅冰帶領團隊籌備了兩年,于2014年底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時尚茶飲品牌。“我們要做心情的貿易商,讓茶成為生產快樂的原料。在我們設計的這個茶飲品牌的店面空間里,顧客可以品嘗創意花草茶、甜品等,可以自在地與朋友暢談。”
從設計起家,成都黑蟻設計有限公司目前的業務涉及創意設計、品牌推廣等多個領域。說到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傅冰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要一直只做一件重復的事,在創作中喜新厭1日、朝三慕四、見異思遷,吃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這對保持創作狀態大有好處。”
傅冰 成為設計師需要底蘊
Q=《成都女報》A=傅冰
Q:你已經做了20多年設計工作了,會不會有厭倦的一天?
A:肯定不會,因為始終有更高的標準在等著我。發現美的過程怎么會讓人感覺到厭倦呢?
Q:對于還未或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新人,你有什么話要說?
A:我們一直在致力于推介年輕藝術家、發掘年輕設計師,在與一些高校合作舉辦活動的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了很多學習設計的大學生。我覺得每個剛從學校畢業的人都需要花半年時間來了解這個社會,思考自己到底適合什么行業。如果選擇了設計行業,就要完全投入并熱愛它,一直做下去,要經受得起“被折磨”。此外,設計師需要懂得和設計相關的各種知識,比如建筑學、色彩學、歷史學、心理學等,這樣才會有設計的底蘊。當然,還須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思維拓展能力,這樣才具備了成為設計師的基本條件。
Q:平時有什么業余愛好?
A:有空會去健身,喜歡喝茶,不喜歡喝咖啡,喝不慣那種苦。我特別喜歡中國傳統茶藝,鐘情于中國傳統文化,這也影響了我的設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