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燦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利落、霸氣。當記者坐下來,在雨后寧靜的上午與他交流時,便發現張燦在霸氣之下有著一種獨特的細膩,這種細膩能夠深入人心。
設計之于張燦
上世紀末,張燦剛剛走出四川美術學院的校門,踏上去往深圳的路。很多人不會想到,如今在空間設計領域游刃有余的張燦在大學時學的是服裝設計專業,初出茅廬的他選擇去沿海城市深圳,準備大展一番拳腳。然而當時,我國的服裝設計產業尚處于萌芽狀態,還沒有形成氣候和規模,這讓張燦一度感到遺憾,與此同時,新的事業則在下一個路口等待著他。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燦接觸到了彩繪玻璃并開始慢慢了解室內裝飾設計,當時的他沒有想到,正是這次偶然促成了他后來的轉型。“服裝設計和空間設計有許多共通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把服裝設計稱為‘軟體雕塑’的原因。不少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同時也是建筑藝術家。”在把握到服裝設計藝術和空間設計藝術的共通性后,張燦漸漸轉型成為了一名空間設計師。
一路走來,張燦將青春獻給了空間設計事業,一手創立了四川創視達建筑裝飾設計有限公司。他的努力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在2013年世界室內設計大會上,張燦作為10位“中國日”主講嘉賓之一,與國際設計界進行了一場“親密對話”。
在與張燦的交談中不難發現,設計對于他來說不僅僅是一門專長、一項事業,更是一份熱愛。他在從事商業設計的同時參與到各種跨界藝術中,與來自繪畫、雕塑、平面設計等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空間設計并不是只有商業價值,它的藝術性和美學價值不輸給任何其它藝術形式。因此,我一直致力于將藝術性的創作設計融入當代商業空間設計中去,這雖然有風險,但很有意義。”
創意之于設計
“我畢業于美術學院,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手上功夫和繪畫技巧。但在空間設計行業,想法才是最重要的。”說這句話時,張燦更像是一位學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為你的設計買單的人并不是買你的草圖,而是買你的想法,是草圖呈現出來的設計思維。無論你能畫多炫酷的圖紙,沒有想法的設計都只是一張好看的圖而已。”在張燦眼中,想法是設計的靈魂,是決定設計價值的重要因素。“空間設計不像攝影,拍得不滿意,可以重拍,抓不到好時機還能一直等待;它也不像寫作,寫不好可以刪去重來。做空間設計,一旦進入實施階段就無法回頭。因此在設計的前端,需要設計師不斷分析、評判、論證和修改設計方案。”
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專業出身的空間設計師,張燦自認是兼具嚴謹思維和創新想法的設計師,而這兩個要素是成為優秀空間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諸如貝聿銘、保羅·安德魯等許多建筑大師,他們同時又是藝術大師,他們既有高品位的審美水平和扎實的藝術功底,又有嚴謹的思維和對建筑技術的透徹了解。可以說空間設計、建筑設計都是綜合性極強的職業,要求設計師本身有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知識。”
喜歡游歷世界的張燦也從旅行中體會到了設計的意義。他去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其中,西班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班牙并不是我旅途中待得最久、最熟悉的國家,但它給了我最深的感觸。西班牙的文化、藝術和建筑都讓我感到驚喜,我在那里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交融和碰撞出的魅力。”
心靈之于設計
在空間設計領域多年的磨練使得張燦在獲得榮譽和成就的同時,收獲著在他眼中更為重要的感悟。如今的張燦已不會被外在的“亂花”迷了眼,“我心目中的好設計是不做作的,不是流于表面的”。
張燦坦言,裝飾設計現在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設計更注重色彩、線條、材質或拼花圖案等表面元素,但對室內空間的理解并不那么深刻。“雖然這也是一種設計的表現,但我更希望設計是一種直達心靈的語言。”張燦用一個例子說明了什么是直達心靈的設計:“比如一塊簡單的石板,自然光影的變化、環境的情調和石板本身的紋理會讓它變成不同的樣子,也會賦予它魅力和變化的美感。或許在某一瞬間,它就能觸及到你的心靈。”在張燦眼中,裝飾設計是一種視覺上的設計,它能夠進入人們的大腦,但不一定能直達人們的心靈。而有的設計雖然簡單,但卻能讓人感到震撼,“我更喜歡用這樣的設計去詮釋、去表達,這種設計更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和建筑對話
Q=《成都女報》 A=張燦
Q:據了解,你的工作室原來是一個火藥廠,當初是怎么想到把工作室設計成現在的樣子的?
A:這是一棟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一開始,我也設想過許多繁復的設計方案,但最后都放棄了。我選擇保留這里的原貌是希望能和這棟建筑對話,這種對話不是用我的理念去占有它,而是將我的工作室變成它的一部分。
Q:你怎樣看待設計中現實與夢想的關系?
A:我覺得設計是一座連接現實與夢想的橋梁,是把夢想變為現實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