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核桃,有人說發奮圖強的學子吃它可以健腦,有人說保養至上的女士用它可以潤膚,而那些過了“知天命”年紀的人,總想抓住過去歲月的尾巴,核桃防脫發防白頭的說法則成了他們最感興趣的功效。核桃產地極廣,遼寧建昌縣雷家店地區為其中之一,但他們的薄皮核桃遠近聞名,是代代相傳的“良心果”。
核桃的故鄉是有著波斯風情、文化源遠流長的伊朗?!皬堯q使西域,得還胡桃種”,公元前3世紀張華著的《博物志》書中這樣記載。核桃,作為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收獲之一,傳入我國。不過提到傳說,則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傳說中,核桃跟神醫扁鵲有關。有一年盧氏發生了瘟疫,神醫扁鵲帶著弟子到玉皇山采藥,快要湊齊時發現,獨獨少了最主要的一味——核桃。聽從弟子建議,扁鵲來到甕城瀑布上面瑤池旁邊,向西王母討要。后來,扁鵲將從西王母那里得來的核桃埋進甕潭溝口,經點化的核桃馬上長成了大樹。用這棵樹上的核桃作藥引,扁鵲救活了無數的人,最終撲滅了瘟疫。深知核桃益處的盧氏人之后不斷來此采種育苗,房前屋后、溝旁渠邊到處都長著核桃樹,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受益。
雖不像傳說那么夸張,但核桃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年之久,建昌縣的核桃也因傳入的早,栽種也有百余年,并且規模越來越大,由雷家店、黑山科一帶逐步擴展到整個嶺下地區。據《承德府志》和《凌源縣志》載:“凌南(今建昌縣)盛產核桃,皮薄肉厚,購者云集。”即是說,早在清朝末年,建昌核桃就遠近聞名,遠銷內蒙、綏遠及關內數省。
建昌縣的核桃之所以這么獨特,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態之美息息相關。建昌縣本就歷史悠久,境內的白狼山不僅是目前為止我國發掘規模最大的戰國時期古墓群,而且還曾在山腳下發現過距今約1.6億年的“赫氏近鳥龍”化石。建昌縣所處之地,是我國六大核桃產區之一的東部沿(近)海地區,屬燕山余脈的松嶺山脈橫貫全縣,把之分成嶺上、嶺下兩大部分。嶺下擁有自己獨特的小氣候,周期與核桃生長周期同步,雨熱同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核桃在生長過程中將光能轉化為生物能。地表土囊多為pH值在7左右的弱堿性土壤,非常適宜核桃生長和果實發育。
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了雷家店薄皮核桃的獨特品質,果實大小規整,殼面光潔,少有病蟲害;在殼厚、出仁率、平均果重、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含量上,優質特點充分體現;一般3-5年結果,最多時每株核桃樹可產果萬余枚。
當然,雷家店薄皮核桃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如此高的產量,如此受農民歡迎。從前的薄皮核桃可是“苦菜花”,“爺爺栽、孫子吃”這句名言最能概括那時的情況了。轉折在1985年,薄皮核桃被列入國家“八五”攻關項目,科研小組在雷家店鄉的灰窯溝村栽了1萬株薄皮核桃樹。因觀念落后,管理不到位,技術不成熟等原因,1萬株樹最后只剩下1240株。而這1240株結出的果實,個大、皮薄、肉厚、食用方便,不用錐子剜,手一捏就開,使村民對薄皮核桃有了新認識,萌生了耐心栽種的想法。
不過五六年的時間,灰窯溝村核桃樹發展到5萬多株,成了日后建昌縣薄皮核桃的“火種”采集地。之后,建昌縣薄皮核桃發展迅速,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別獲得泰國曼谷、大連、沈陽國際農產品博覽會金獎;2009年和2013年則兩次在不同展覽中獲得“遼寧核桃特產之鄉”的稱號;并最終于2013年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榮譽的背后是技術的革新,近年來,在省市專家的幫助下,建昌縣雷家店林業工作站在研究核桃樹的嫁接時間、基質處理、砧木和接穗催醒、移栽后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碩果頗豐。特別是創新良種優質核桃生產技術,突破了我國核桃冬季室內嫁接繁育苗木數量少、成活率低的瓶頸,有了能在60—80天嫁接核桃120-150萬株的生產能力,大大提前了受益期。而為了保障建昌核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建昌縣政府在充分論證和考察的前提下,于核桃樹林中種植中草藥,化解大田高棵作物同核桃樹的矛盾,為調整和實現農業產業種植結構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北核桃第一鄉,遠近馳名在建昌。”建昌人這樣說,也這樣為他們的核桃感到驕傲和自豪。代代相傳、苦心專研、用心栽培,雷家店薄皮核桃有著他們的心血和希望,也將因此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