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鑒于當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理念的指導,針對《運輸管理實務》這門課程中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運輸管理實務》系統化課程改革思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具體滿足物流企業運輸崗位的用工需求,并對該理念指導下《運輸管理實務》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等進行了洋細的闡述,為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校企合作 運輸管理實務 課程設計 工作過程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5.07.007
1 引言
《運輸管理實務》是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最重要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在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適應現代物流企業的用工需求,鑒于此,基于校企合作的系統化課程改革思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將為企業輸送符合企業用工需求的專業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基于校企合作《運輸管理實務》系統化課程改革模式
2.1 課程教學思路的改革
《運輸管理實務》這門課程的課程改革思路是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對運輸崗位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來相應的選取教學內容。該課程的教學思路從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轉變為以工作任務和項目來組織教學內容。具體來說,就是以貨物運輸的工作過程為導向,分解出若干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和項目來設施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從而達到教學內容和工作過程相適應。
例如,一個物流企業在開展具體的運輸業務以前,首先應該熟悉運輸市場,制定貨運價格;其次,當某一托運人決定托運某一批貨物后,應根據五種運輸方式優點、缺點以及適用性,結合貨物本身的特性為托運人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接下來就是運輸路線的選擇,針對不同的運輸目標選擇不同的運輸線路并計算運費;再次,簽訂運輸合同;最后,是辦理貨物運輸保險,組織開展運輸活動。至此,整個運輸過程完畢,課程圍繞這五大模塊,細分成若干工作任務對相應的教學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詳見表1。
表1 《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模塊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2.2 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工作任務和模塊,靈活地選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多媒體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法,可供選擇的教學方法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2.1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法就是根據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崗位,可能擔任的工作任務,模擬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場景和工作任務。例如,針對水路運輸合同這一知識點,任課教師會根據該知識點設計相應的情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為不同小組的學生設定不一樣的角色,例如:承運人、托運人和貨運代理人等,學生通過扮演不一樣的角色,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成水運合同的磋商、運單的填寫到最終合同的訂立。學生通過情景模擬驗證和檢驗理論知識,在模擬的過程中再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
2.2.2團隊模塊教學法
將《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分解為五大模塊,任課教師每講解完一個模塊,會根據該模塊設計若干工作任務,學生以小組即團隊為單位完成每一個任務,完成任務后,每個團隊的成果、經驗與教訓可以形成PPT向全班同學匯報展示,互相交流、學習共同進步。該種教學方法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2.3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就是將教學內容的講解由教室搬到實際工作當中,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學習與之相對應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提前接觸工作崗位,知道學習該知識是用來干什么的,怎么應用該知識,目的性更強,學生學習興趣更高,學習效果更好。針對某一工作任務,實訓教師先進行演示,并在演示的過程中進行講解,告訴學生操作的流程、應該注意的問題;再由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師觀察學生操作情況并進行評價。
2.2 課程評價改革
課程評價,即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課程教學過程和成果做出公平、客觀的評判,對教學的開展起著監督、反饋和改進作用。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秉持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思路,基于工作過程,以就業為導向,將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
3 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
3.1 調研周邊地區物流運輸企業
通過對周邊運輸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的崗位設置和用工需求,以及與崗位要求具備的職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在調研基礎上,進行分析整理,厘清運輸工作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及技能項目。
3.2 加強物流實訓室建設,深度開發實訓基地
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充分開發、利用和管理校外實訓基地,每年組織相應的任課教師到校企合作的企業中掛職鍛煉,增加其工作經驗,接觸最新的資訊,更好地應用到教學中。同時,組織學生到企業中去,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進行指導,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了解當下物流行業的人才標準,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
3.3 加強“雙師”教師隊伍的建設
加大力度投入到師資的培訓,鼓勵教師在假期一定要“走出去”,參加各項培訓,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擴大兼職教師在整個教師隊伍中所占的比例,盡量做到1:1的比例;鼓勵和組織兼職教師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來,共同探討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4 總結
校企合作這一教學模式與物流管理專業應用的特點相符合,也與企業的用工需求相符合。秉承著高等職業院校基于工作過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通過對《運輸管理實務》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實現了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的對接,為物流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黃曉娟.高職《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改革實踐與成效[J].商場現代化,2011(32):79-80.
[2] 沈強.現代物流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以重慶市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簡介
景遠,研究生,大連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物流管理專業,現于渤海船舶職業學院管理科學系任教。
(責任編輯:張曉明)